筋针治疗筋性耳病临证体会

筋针治疗筋性耳病临证体会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   刘农虞

 

摘要:耳病是临床较难治疗的病症之一,针灸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临证疗效不够稳定。研读《灵枢》有关章节结合临证观察,感悟耳病与经脉、脏腑有关外,还与经筋相关,由此提出了筋性耳病的概念,耳病根据病位可分为脏性耳病、脉性耳病与筋性耳病三类。筋针疗法对筋性耳病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安全、取效快捷等优势,值得研究。

关键词:筋针,经筋,耳病,耳鸣,耳聋

 

耳病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其临床可表现为耳鸣、耳聋、耳闭、耳胀、耳痛等,但以耳鸣、耳聋多见。大多患者经西医检查或MRI等检查,病因未明,或诊断为病毒性感染而服用通血管、抗生素、维生素药或类固醇等药后仍未见效,转介前来就诊。不少患者经针刺治疗后耳鸣消失,耳聋改善。

耳鸣、耳聋是临床较为难治的一种疾病,本人在临床治疗中既有收获也有教训,通过研读有关《内经》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有所感悟,提出了筋性耳病的概念。在此理论指导下针灸治疗筋性耳病取得了一些经验,与同道分享,抛砖引玉。

耳鸣是指耳内鸣响,如潮如蝉,妨碍听觉;耳聋是指听力减退,轻则重听,重则失听(失聪)。西医认为耳鸣(耳聋)多因外伤、发烧、药物中毒等损伤神经、血管等所致,分为神经性耳鸣、血管性耳鸣,以及原因不明性耳鸣等;耳聋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混合性聋等。由于耳病大多查无原因,给诊断以及治疗带来困难,经试服抗生素、维生素、通血管药或类固醇等药后仍未见效时寻求中医治疗。中医认为耳病多因感受外邪,邪阻少阳经脉,耳窍失充;或脏腑病变,如肝胆火旺,循经上扰;或肾精亏虚,耳窍失养所致。常采用疏风祛邪,活血通络;泻肝降火,填补肾精等中药进行治疗。 针灸在上述治疗法则的指导下,局部取穴配合远部辨证配穴加以治疗。如主穴选取翳风(针感向耳内或耳周传导)。随证配穴为外感风邪:配听会、中渚、侠溪、风池、外关(泻法);肝胆火旺:配听会、中渚、侠溪、行间、丘墟(泻法);肾精亏虚:配听宫、太溪、肾俞(补法加灸)[1]

观之针灸临床,久病耳鸣(耳聋)时作时止,声细调低,按之鸣声减弱,劳累后加剧,伴有头晕腰酸,遗精,舌红少苔,脉细之肾精亏虚者,针灸见效较慢,需数疗程治疗方渐改善;而继发于感冒,猝发耳鸣(耳聋),耳闷耳胀,伴有头痛恶风,发热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之外感风邪者,针灸起效较快,有时数次治疗而愈,但也有见效较慢,甚至毫无进展,束手无策者。同为外感外邪,治法相同,为何收效差别很大,临证不得其解。近年在“筋针” [2]的研创过程中,重温《灵枢》有关篇章,有所感悟。

《灵枢·经脉》记载与耳有关的经络主要有手足少阳、手足太阳经脉与手阳明络脉。如“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 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所生病者,耳聋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其具体分布情况:手足少阳之脉分布于耳前、耳后;手少阳之脉、足太阳之脉分布于耳上;而手足少阳之脉、手太阳之脉与手阳明之络则进入耳中。可见耳主要与少阳经脉有关。邪阻经络,耳窍失充,则见耳聋、耳痛等症。

而《灵枢·经筋》中也有记载,与耳有关的经筋主要有手太阳、手足少阳、足阳明经筋。如手太阳之筋……循颈出走太阳之前,结于耳后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结于颔。其病……引颈而痛应耳中鸣……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足少阳之筋……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頄”;“手少阳之筋……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与“足阳明之筋……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具体分布情况:足阳明、手少阳之筋、手太阳之筋分布于耳前;足少阳、手太阳之筋分布于耳后;手太阳之筋分布于耳中、耳上。可见耳主要与手太阳经筋有关。邪侵经筋,寒则筋急挛缩,热则筋纵不收,耳窍传感组织位移,筋气不畅则见耳鸣、颈痛等症。

以往认为耳病与脏腑、经脉病变有关。但据《灵枢·经筋》所言,部分耳病还与经筋相关。经筋与经脉是二类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的网络系统,各自具有相对独立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3-4]。为此,对耳的生理、病因病机、针灸治法等方面有必要加以重新认识。

耳为肾窍,有赖手足少阳等经脉输送精气濡养,手太阳经筋分布维护耳窍组织的稳定。当肝肾亏虚,精血不足难以濡养耳窍则鸣或聋;外感六淫或外伤,或内生瘀痰,阻滞少阳、阳明脉络,气血不能输送于耳,耳窍失充则鸣或聋;耳部受寒或外伤,筋急挛缩,耳窝组织受到牵扯,位移失稳,筋气不畅而致耳鸣或耳聋。

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筋性耳鸣(耳聋):或有感受风寒或外伤病史,突发耳鸣,鸣声隆隆不断,按之不减,或听力下降或暴聋,有时在张口或颈部活动时减轻或消失,耳周肌肉紧张酸痛,颈项僵痛,或兼有头痛、脉浮紧或弦,舌苔薄白等症;脉性耳鸣(耳聋):病程较短,多见于年轻人,发病突然,或在感冒后出现,鸣声隆隆不断,声粗调高,按之不减,或暴聋,有时伴有耳闭、耳胀,或伴有头痛、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脏性耳鸣(耳聋):病程较长,多见于老年人,发病缓慢,逐渐出现如蝉耳鸣,其后伴有不同程度的耳聋,多为双侧性,耳鸣时作时止,声细调低,按之鸣减,疲劳时加重,可伴有头晕、腰膝酸软,带下遗精、脉弱等证。

针灸临床,需根据耳病的病变部位分而治之。正如《素问 调经论》所言:“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病,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病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由此将耳病分为脏性耳病、脉性耳病与筋性耳病。脏性耳病是由脏腑功能失常所致,治疗当根据虚实施行补泻;脉性耳病是由邪阻脉道,耳窍失充所致,治疗当分清病在经脉(少阳)还是 络脉(手阳明),分而治之;筋性耳病是由邪侵经筋,筋急筋纵,耳窍位移所致,治当倡导卫气,舒筋复位。

筋针疗法主要适用于筋性耳鸣(耳聋)。取穴:大多患者颈项僵痛,可在患侧颈项部循筋寻找筋结点,一般分布于天柱、颈夹脊、肩井穴附近,按压该点有压痛、酸胀或舒适感即是筋穴[5]。另在耳部前、后、上部循筋寻找筋结点,一般分布于完骨穴、率谷穴、浮白、头窍阴、听宫穴区附近,按压该点有轻微压痛或酸胀感即是筋穴。操作:以1寸筋针[6](或毫针),在颈项部筋穴,常规消毒后进针,沿皮循筋纵横刺0.5-0.8寸。耳周筋穴常规消毒后,沿皮下与耳平行方向平刺0.5-0.8寸,留针15-20分钟。一般3-5次治疗即可显效,部分患者即刻见效[7]

 

 

病案举例:

汪女士,42岁。 2014/04/14初诊。

耳鸣如蝉2周。14年4月初无原因出现左耳鸣耳闭,次日头晕,经西医诊断为病毒性感染,服通血管药治疗后,耳闭基本消失,但耳鸣依旧。刻下:耳鸣如蝉,呈持续性,周围环境安静时明显,按之不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缓。查:颈部活动正常,左耳后枕部有压痛。血压114/76mmHg. 有鼻敏感病史20多年。

诊断:耳鸣,筋肉型。

治疗:枕部天柱穴区与耳周浮白、头窍阴穴区触及筋结压痛点,常规消毒后,用30号1寸筋针,枕部筋穴皮下向耳横刺,耳周部筋穴皮下沿耳纵刺,留针20分钟。

16/4二诊:针后当晚耳鸣减轻至今.21/4三诊:左耳鸣减轻.但近周情况无改善。上法加外关毫针治疗。5/5四诊:左耳鸣白天几乎感觉不到,晚上安静时仍有细声耳鸣。12/5五诊:枕部、耳周筋结压痛点发生位移,调整筋穴后继续治疗,配合电针,外关、丘墟穴毫针治疗。4/6六诊:左耳鸣又减轻些.11/6七诊:左耳鸣无减轻,颈项后仰时牵扯痛.上法调整筋穴治疗。18/6八诊:针后当晚左耳鸣加重后逐渐减轻,目前减轻7成,白天几乎无感觉。25/6九诊:左耳鸣基本消失,白天几乎无感觉,夜间安静时偶有轻微耳鸣。嘱自行耳鸣按摩法保健治疗。14年11月10日介绍友人前来诊治耳鸣时告知,耳鸣消失至今。

案例分析:经筋布散耳窍,维持耳窍结构的稳定。汪女士由于长期伏案工作,颈项受寒,邪侵经筋,困遏卫气,筋挛牵扯耳窍,传感器官位移,筋气不舒所致耳鸣。筋针皮下透刺,无感得气[8] ,倡导卫气,舒筋解挛,传感器官复位,耳窍筋气畅通而愈。

 

吴先生,44岁。 2008年11月10日初诊。

右耳聋2个月。2008年9月初感冒后1周,继则出现右侧耳聋、耳闭,经西医诊治,诊断为病毒性感染,服用类固醇与通血管药等2周,耳闭消失,但耳聋未见改善。刻下:右侧耳聋,听力明显下降,一般交流时需看口型。耳窍按压耳聋无改善。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查:颈部活动正常,右耳后有压痛。血压110/72mmHg。

诊断:耳聋,筋脉型

治疗:耳后下翳风及耳前听宫穴区触及筋结压痛点 ,常规消毒后,用30号1寸筋针,耳后部筋穴皮下向耳横刺,耳前部筋穴皮下沿耳纵刺。配合耳周浮白、头窍阴、外关穴常规针刺,留针20分钟。

12/12/2008五诊:经4次针刺治疗,右侧耳聋稍有改善,电话能听到杂声。5/2/2009十诊:症情未见明显改善,上法加翳风、听会穴深刺1.2寸左右,耳周筋穴筋针治疗。9/5/09十五诊:耳聋有所改善,听力有些提高,但听电话仍有杂声。上法加电针治疗。15/8二十五诊:耳聋改善,听力提高约10%,听电话能听到声音,但不能分辨音色。11/10/09三十五诊:耳聋改善,听力提高约20%,能听电话,但分辨不清男女声。3/5/10六十诊:耳聋改善,听力提高约40%,能听电话,分辨清男女音质,但分辨不清对方为谁,时有耳闭。上法加悬钟、肾俞、太溪等穴常规针刺治疗。前后经数年治疗,耳聋虽有明显改善,听力提高约50%,电话能分辨对方为谁,但仍未能完全康复,与左耳相比仍有差距。疲劳时仍有耳闭现象。现仍经常抽空来诊,期望有所增进疗效。

案例分析:患者感冒后耳聋,乃邪毒入侵,筋脉均损,既有经筋急纵,牵扯耳窍,又有邪毒阻脉,经气不通,为筋脉同病之证。治疗单一针法难以奏效,故筋针需配合常规针法综合治疗,方有改善。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由实转虚,虚实兼夹,故病程缠绵,后期需结合调补肾气,才能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华,杜元灏. 针灸学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2012,314-315

 

[2] 刘农虞,任天培、向宇等.筋针治疗112例软组织损伤的即刻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香港中医杂志,2014,9(4):65-68

 

[3] 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

 

[4]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76-77

 

[5] 刘农虞.析“以痛为输” [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55-57

 

[6] 刘农虞.议“燔针劫刺” [J].中国针灸,2013,32(S1)102-104

 

[7] 刘农虞.谈“以知为数” [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6):67

 

[8] 刘农虞.“得气”与“气至” [J].中国针灸,2014,34(8)828-83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