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中国针灸》 细品“经筋有卫”(读刘农虞教授《经筋与卫气》)

悦读《中国针灸》 细品“经筋有卫”

——读刘农虞教授《经筋与卫气》有感

王耀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我从事针灸的临床与教学工作已有8年,在针灸临床门诊工作中,运用传统针灸的方法虽然取得了还不错的临床效果,但仍然对不少病症效果一般,特别有些疼痛还不能即刻缓解;此外,传统针灸刺激中的疼痛与酸胀麻重的感觉,有些病人会感到惧怕和不适,这也给针灸临床实际运用中带来困扰。在困惑与无奈中摸索了几年之后,有幸与筋针的结缘,为我的针灸临床视野新打开了一扇窗。
我是2015年10月初次接触筋针,2016年7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筋针疗法暨针灸创新技术培训班”上正式系统学习了筋针疗法,其后将筋针运用在门诊临床工作之中,至今一年有余,深感筋针疗效之好。筋针的皮下浅刺、无感得气、简便速效,在当下的临床实际运用中非常具有优势,这就不得不让我深思,为什么筋针会这么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研读了筋针研发人刘农虞老师在《中国针灸》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筋针的系列论文,其中他在2015年2月《中国针灸》杂志上《经筋与卫气》一文中指出:“经筋禀受卫气,始发于足太阳;经筋受卫气于四末,数筋并发;经筋乃卫气输布之处;卫气与邪气相合则筋痹。经筋与卫气密切相关,体现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对经筋病的诊疗具有指导意义。”可见,刘老师非常重视经筋与卫气在筋针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我也越来越体会到对于经筋与卫气的理解,有助于筋针学术的进一步发展、临床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沉下心来去细品“经筋有卫”。


从筋针的命名不难看出,筋针与经筋关系密切,但长久以来我们对于经筋的重视远远不如经脉,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反思。《黄帝内经》中保留着中医学对筋的认识和对筋病规律的总结提炼。《灵枢·经筋》与《灵枢·经脉》对举并论,提出对筋的分布循行、发病、传变扩延规律、治则、治法的集中总结。从《灵枢·经筋》可见,筋病主要以循筋疼痛、支挛转筋为主,其次也涉及筋性腔窍之疾。而早于《黄帝内经》的针灸经脉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述经脉循行、主病与《灵枢·经脉》接近,但也有不少差异,有的循行论述甚至完全相反。与之相比,《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在经脉排序、循行方向、不入脏腑、互不衔接、主病等诸方面更接近于《灵枢·经筋》。它们的相似性说明经筋、经脉的源点是共同的,而且经筋更接近于这一源点,所以必须重视对经筋理论的研究。刘老师以痛为腧、以结为腧、以舒为腧,来寻找筋针的进针点即筋穴,中医强调:“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如果能够对经筋的分布循行,发病传变规律把握好的的话,就可以顺利找到这些反映病症的关键点,从而达到《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拔刺、雪污、解结、决闭”之效。
筋针良好的效果,除了基于经筋理论,刘老师还特别提出了卫气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筋针治疗疼痛时经常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邪气驱散,气血通调,自然“通则不痛”,而“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血通调首先是气的调达,那么最先能调达的气,最先能驱散邪气的气是什么呢?我认为应当是卫气,《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运行于脉外的气。卫有保卫、卫护之义。与营气相对而言,卫气属阳。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下焦,行于脉外,其性慓悍,运行迅速而滑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作用。卫气不固和营卫不和都会导致疾病发生。卫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慓悍滑疾的部分。《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它的活动力很强,流动很迅速,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脉外。卫气运行于皮肤、肌肉之间,能温养肌肉、皮肤;卫气熏于肓膜,散于胸腹,五脏六腑得到温养。卫气不但能温养内外一切脏器组织,而且具有滋养腠理,开阖汗孔,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灵枢·本藏》认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概括了卫气的主要功能。可见,卫气的慓疾滑利,行于脉外的特性与筋针的作用特点十分贴合,卫气行于脉外,它的速度不受到脉管的限制,会很迅速,它的慓疾滑利可以强有力的驱散外邪,所以筋针能够在皮下无感得气取得速效。此外,《灵枢·禁服》提出:“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审查卫气,为百病母。”从“审查卫气,为百病母”不难看出,古人早已认识到卫气在疾病起始环节的重要作用,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调节卫气不失为针灸治疗疾病的一条新思路,而且可以扩大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
那么,如何调动激发卫气,是筋针取效的关键点之一。我想,刘老师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卫气虽然没有固定的通路,但是与经筋和皮部密切相关,所以在筋针施治的过程中除了根据经筋的分布循行发病规律寻找筋结点进针外,还可以病人主动带针运动或在医生的手法帮助下被动运动,从而达到“动筋激卫”的效果。除此之外,我想筋针的优势还在于形神同调,医患互动。《九针十二原》强调:“上守神”、“上守机”,可见,神、机为要。医生之神,贯穿于诊断、制定方案、施术之中,病人之神,在筋针进针、行针、动针、取针过程中可以较传统针灸刺激更为有效的调动,筋针的诊疗过程充分体现了医生与病人的配合,通过调神,也是激发卫气的有效途径。
阅读《中国针灸》杂志刘农虞老师的经典论文,的确是一件愉悦之事,而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把“经筋有卫”灵活运用于临床,那细细品来则更是津津有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