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中国针灸》 知其术明其道

悦读《中国针灸》 知其术明其道

阅读“筋针的作用机制探析”与“筋脉系统假说”二文感悟

肖医生 广西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柳州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针灸》是中国乃至世界针灸界公认的权威期刊,自创刊以来,一直伴随针灸人的成长与进步的,我一直十分喜欢阅读该杂志的“学术争鸣”和“理论探讨”这两专题的内容。
我一直从事中医内科风湿病的诊疗工作,临床使用中药汤剂治疗,但经常遇到治不好的病人。之前由于对针灸学习不深和领悟不够,运用针灸治疗没有令人信服的疗效而较少应用,直到阅读了刘教授在《中国针灸》 2015年12期“学术争鸣”的《“筋针”的作用机制探析》一文 和2017年第37卷第1期“理论探讨”的《“筋脉系统”假说》这两篇文章,对筋针产生了浓厚兴趣,试用临床常有惊喜,为此专程到南京中医药大学拜访刘农虞教授学习筋针疗法,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并见识了筋针之安全无痛无感速效等特点,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观刘教授运用筋针治疗诚然如此!以前,读到此句,只是草草而过,似乎是懂的了,似乎是在说要“气至病所”,然后效果会比较好,至于如何好呢,就完全不经心了。观老师筋针治病速效,方才明白原来古人说的“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内涵。究其原因,刘教授告诉我“卫气是广泛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主要体现为阳气的温热、运动作用。具有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气慓疾滑利),维持体温(温分肉)、皮肤...筋针松解经筋,改善局部供血,组织器官得到濡养”这就是《内经》“在筋守筋,在骨守骨”之意,古人是智慧的,他们很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可惜我们现在很少有人重视。
自己学习回来反复思考,尤其综合这两篇文章里所述,令我对“经筋”、“筋脉”、 “筋针”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文中从经脉和经筋各自的生理、病理、诊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经脉受阴血而营,经筋禀阳气而柔;经脉逆顺线性循环,经筋向心带状循布;经脉表里内外相贯,经筋结合筋骨联动;经脉属络脏腑,经筋维稳脏器;经脉营养五官,经筋润运九窍;脉为营,筋为刚;经脉强调虚实,经筋重视寒热;经脉病深重复杂,经筋病轻浅单纯;经脉病难疗效慢,经筋病易治效速,可见,经脉与经筋是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的二大网络系统,由此提出了"筋脉系统"假说。"筋脉系统"由脉络系统和筋皮系统两部分构成,将与营血相关、具有输送气血、传递信息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脉络系统和与卫气相关、具有主管运动、保卫机体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筋皮系统联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筋脉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病学说”,即将疾病分为脏腑病、脉络病与经筋病三类,分而治之。
筋针对经筋病治之有效,“筋针”诊治疾病主要集中于经筋病变。经筋类似于皮下浅深筋膜,与卫气密切相关;筋病乃卫气不足,邪气郁结卫气所致。筋针以浮而浅刺、定向透刺、无感得气为特点,治疗筋病以宣导卫气、疏调经筋为取效关键,使卫充邪去,从而实现治疗筋病的目的。
刘教授潜心研习经典,结合30多年临床实践而研发的“筋针”,其不唯“筋针”之术,强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知其术更要明其道,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经典医术,弘扬国粹筋针,充分体现古代医家 “大道至简”的睿智。
学习回来,反复研读刘教授在《中国针灸》发表的有关筋针的文章,结合临床揣摩实践,每每获得奇效。例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逐渐探索运用中医首辨病,次辨病位(皮、肉、筋、骨、脉)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方法。并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对筋针调压进行了临床探索。患者述3年前因负重后出现腰疼,在当地医院诊断骨质疏松,并予补钙及抗骨质疏松治疗,近月半来腰部扯痛,久行久坐起立时胸腰部扯痛,时感后背跳痛感,时有头晕胀,无头痛无恶心呕吐,不能提重物,翻身时感困难,脉弦细。检查:血压178/95mmHg,T7-L1,L3-L5棘突压痛,两侧腰肌紧张且压痛,直腿抬高70度,自觉膕部牵扯,4字试验阴性,俯卧位后伸抬高大腿诱发腰部扯痛。诊断:胸、腰椎退变,足太阳筋病 筋骨型。治疗:循足太阳经筋腰部寻及筋结痛点,筋针治疗,配合动筋激卫,留针30分钟后,胸腰部扯痛明显减轻7成,头晕缓解,复测血压154/83mmHg。其后探索了多例高血压病患,筋针均发挥了调整血压的效用。
喝水不忘挖井人,感谢《中国针灸》杂志社及全体编辑老师辛勤工作,感谢刘农虞教授在传承古训基础上又开拓创新的筋针疗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