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代码: 10680
学 号: 20172325
硕士学位论文
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研究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by tendon
acupuncture method
培养单位 针灸推拿康复学院
研究生姓名 刘荣波
学科、专业 针灸推拿学
研究方向 针灸推拿防治脊柱及脊柱相关性疾病 的临床研究
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指导教师 陈奇刚主任医师
硕士学位论文
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研究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by tendon acupuncture
method
申请人姓名 刘荣波
学科、专业 针灸推拿学
研究方向针灸推拿防治脊柱及脊柱相关性疾
病的临床研究
申请学位类型 专业学位
指导教师 陈奇刚主任医师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无抄袭及编造行为。除文中己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注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并由 本人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刘藏澀 导师签吝绸日期:&冲年 6月/。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云南中医药大学有权保留使用本人学位论文,同意学校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机 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云南中医药大学可以将) 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 复印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本人及导师同意将论文提交至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社”进行 电子和网络出版,并编入CNKI系列数据库,传播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 意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日期:年6月/0日
1
引言 6
1临床资料 8
- 1病例来源 8
1.2病例选择 8
2研究方法 9
- 1分组方法 9
2.2盲法 9
2.3治疗方案 9
2.4治疗周期 10
- 5观察指标 11
2.6疗效评价标准 11
- 7 不良事件反应记录 12
2.8统计学分析 12
3异常情况预防及解决方法 12
1两组患者基线比较分析 13
2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15
- 1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15
- 2两组患者各时间点JOA评分比较 17
- 3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疗程数比较 18
3两组治疗疗程结束后疗效比较 19
4安全性评价 20
- 概述 21
- 中医对气滞血瘀型腰痛的理论认识 22
- 现代医学对气滞血瘀型腰痛的理论认识 22
- 疗效差异 25
- 1基线分析 23
4.2组内比较 23
4.3组间比较 23
4.4两组疗程数比较 23
- 筋针疗法治疗腰痛的理论依据及选穴基础 23
- 1筋针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23
5( 2 筋结点的 取及分布规律••••••••••••••••••••••••••••••••••••••••••••••••••••••••••••••••••••••••
- 筋针疗法的特点及相对优势 25
- 1筋针疗法的治疗原则 23
6.2筋针刺法 23
6.3釆用动静结合的优势治疗 23
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研究
研究生:刘荣波(针灸推拿学专业)
导师:陈奇刚主任医师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中文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筋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差异,探究筋针疗 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的有效性及优越性,为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 提供更多临床依据。
方法
将符合气滞血瘀型腰痛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釆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 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筋针疗法,对照组釆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均隔日治 疗1次,每周3次,1周为一个疗程。在每个疗程结束后,釆用腰椎功能评定量表(J0A) 进行疗效评价,当评价结果达到治愈标准时,患者提前结束治疗,以4个疗程为治疗 上限,并在治疗结束1月后再次进行随访评价。以VAS评分、JOA评分为观察指标, 在所有数据收集完毕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所有治疗疗程结束后、 治疗结束1月后的VAS评分、JOA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疗程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 试验结论。
结果
- 治疗前基本情况及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VAS、J0A 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性(右>05)。
- 组内比较:试验组、对照组在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疗程结束后、治疗结束1 个月后随访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均有降低,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估治疗(J0A) 分数方面均有上升(01) o
- 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的VA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评分均有降低,筋 针组低于常规针刺组,J0A评分方面,高于常规针刺组,组间对比(05);治
疗疗程结束比较,VAS评分两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V0.05) , JOA评分两组组间 比较无明显差异(Q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比较,VAS、JOA评分两组组间 比较无明显差异(/>0. 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 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 33%, 且 P<0. 05o
- 两组疗程数比较:治疗疗程结束后,两组疗程数组间比较,试验组疗程数低于 对照组(户 05) o
结论
- 筋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均有较好的疗效。
- 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在短期内更为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以及改善 腰部功能活动,远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相当。
- 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且有缩短疗程的效 果,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筋针疗法;腰痛;临床研究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by tendon acupuncture method
Postgraduate:Liu Rong bo(acupuncture and massage)
Mentor:Professor Chen Qi Gang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unming 650500
Abstract
Objectives
By comparing the clinical effec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low back pain with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we can explore the clinical eflectiveness of the treatment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low back pain in patients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and provide more clinical basis for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patients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Methods
The 60 cases that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divided into 30 cases in the trial group and 3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by the method of random number table.The two groups were treated once every other day,3 times a week and 1 week as a course of treatment. After each course of treatment,the efficacy was evaluated by lumbar function rating scale (JOA),whe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reached the cure standard,the treatment was stopped,otherwise,the next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entered,but the upper limit of treatment was 4 courses,and the fbllow-up evaluation was carried out again after 1 month of treatment.The VAS scores, JO A scores and the number of courses of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the first course of treatment, after the end of all treatment courses, and after one month of treatment.
Result
l.The basic situation and score comparison before treatment: no significance difference
for age,sex,and treatment course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it'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VAS、JOA score before treatment(P>0.05),and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able.
- Comparison within the group: the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 was decreased after 1 course of treatment,after 1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after 1 month of fbllow-up of fbllow-up,and the score of evaluation(JOA) of lower back pain of Japan Orthopedic Association increased(P<0.01).
- The VAS scores after one course of treatment were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and the JOA score was excelled in that of the matched group(P<0.05). JOA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VAS、JOA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pecial different after 1 month flare up(P>0.05);the reinforcement needle test team was 93.33% in the overall efficiency;and the relative group's comprehensive curative effective rate was 83.33%;and P<0.05.
- Comparison of the number of courses of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average course of treatment in the reinforcement needle group was less after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course(P<0.05).
Conclusion
- Both of the tendon acupuncture method and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therapy have good effect on low back pain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type.
- Tendon acupuncture method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short term to relieve pain and improve waist mobility.
- Tendon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low back pain with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group,and has the effect of shortening the course of treatment,can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endon acupuncture method;low back pain;clinical study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英文缩写 英文全称 中文全称
LBP Low back pain 下腰痛
JOA Japan Orthopedics Association Scores 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
VAS Visual Analogue Score Scale 视觉模拟评分量表
腰痛(low back pain, LBP)是指背部肋弓下缘至臀沟之间疼痛不适的一种综合 症,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现代医学认为,任何原因引起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 和关节的病变所导致的脊柱失衡等疾病均可引起腰痛⑴。有系统评价⑵显示,我国成 人腰痛患病率中,年患病率为20. 88%〜29. 88%。腰痛流行病学调查⑶显示其发病率高 达60%以上,在患者医治的病因中,患者因腰痛进行医治的概率位居第二,仅次于上 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概率'气其中女性患者高于男性,但无种族差别,吸烟者、重体力 劳动者患病率普遍偏高,且患病率随患者病程的增加而升高⑸。因腰痛引起的误工、 经济问题等对患者工作、生活均造成很大影响⑹;除此之外,患者长期受疼痛困扰 后导致的忧虑、恐惧会对患者心理甚至社会产生很大影响⑺。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 的发展,腰痛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病程越长对患者造成的经济负担和健康问题也就越 严重,鉴于腰痛的常见性和对健康的危害性,如何有效缓解腰痛患者的疼痛,缩短其 治疗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医学领域中的热点。
依现下国内外报道的相关情况,腰痛的发病原因不一,在治疗方法上呈现单一和 多种联合治疗,且种类繁多,能大幅度减轻患者的痛楚,但腰痛症状难以根除,从根 本上延长了治疗周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质量⑻。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是当前的常规治疗,药物治疗可分为内服和外治,内服主要通 过口服肌肉松弛药、非常类消炎药、苯二氮卓类药、镇痛药等药物⑼,口服上述药物 以止痛为主,达不到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外治以穴位注射、中药熏洗等为主,因患 者个体差异,药物易发生过敏反应且难以长期坚持;2017年美国医师学会《临床实
践指南•腰痛的非药物治疗》⑩指出以康复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中医理疗、针灸、 推拿等治疗为主'⑴,上述方法常两两结合或多种联合,众多腰痛患者也因针灸、推拿 的安全、高效、廉验,对它们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邱。
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治则'闵,创立的一种新型特殊的针刺疗法叫 其沿皮下浅刺,“无感得气” [15],激发卫气"们,理筋解结,以达到迅速治疗筋性痹 病、筋性窍病和筋性腔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该疗法因筋针沿皮下浅刺,不深入肌层, 留针期间不影响关节活动,一般不会伤及重要脏腑组织,进针时痛感及针感小,安全 性高,且取穴简便、取穴较少,所需筋针的数量也较少,能消除患者对针刺、得气感 的恐惧,经济速效,患者易于接受,更适合现代人对针刺治疗的需求。近年被研究者 广泛用于软组织止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效果显著,值得研究并加以推广
[17]
O
综上,本课题以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筋针疗法和常规针刺,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 所有治疗疗程结束后、治疗结束1月后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旨在探讨筋针疗法 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有效性及优越性,指导选择一种更加高效、廉验的治疗手段适 用于临床。
论文正文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 1病例来源
选择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 康复科、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
1.2病例选择
- 1诊断标准
本研究所观察的病例诊断标准参考1998年卫生部编写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 愈好转标准》(人民军医出版社)'闾中的诊断及症候分类。
(1) 患者有劳损或感受病邪等病史,发作反复,可因体位不当、劳累或天气变 化加重;
(2) 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脊柱两旁可有明显压痛,腰部活动受限,伴或不伴 下肢症状;
(3) X线、CT、MRI等检查无腰部器质性病变。
(4) 气滞血瘀证:腰部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固定不移,腰
部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瘀点,苔薄白或黄,脉沉涩或弦。
1.2.2纳入标准
- 年龄在18〜65岁之间;
- 符合上述气滞血瘀型腰痛诊断标准;
- 自愿接受试验,并签定知情同意书(附表1)□
(纳入须全符合以上3条)
1.2.3排除标准
-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 属急性腰痛、新鲜骨折、占位性病变、脊柱畸形、结核、脊柱炎、脊髓炎性病 变的腰痛者;
- 因泌尿生殖系统或其它内脏疾病所致的腰痛者;
- 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实质性脏器病变,或有精神和情感障 碍者;
- 治疗期间使用与本病相关的疼痛药物或物理疗法治疗者,参与其他临床试验 者;
- 对针具过敏患者。
1.2.4脱落和剔除标准
- 治疗中参与其他干扰结果的治疗,依从性差,不服从本方案治疗者;
- 治疗中自行退出者,或自行更换治疗方法者;
- 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其他意外事件者。
2研究方法
- 1分组方法
本研究共需纳入60例受试者,采用计算机软件SPSS25. 0产生的数字表进行随机分 组,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0例。按照患者的就诊先后顺序得到一个编号, 随后根据编号从随机数字表取得对应随机号,将随机号为偶数的分配到试验组,随机 号为奇数的分配到对照组进行相应治疗。
2.2盲法
本试验采用单盲法,避免向患者透露相关分组和治疗的信息,同时由不知情的第 三方进行客观评估。
2.3治疗方案
- 1试验组(筋针疗法组)
参考2016年刘农虞,刘恒志主编的《筋针疗法》(人民卫生出版社)向中腰痛的 治疗方案。
- 取穴
根据腰背部疼痛的部位,遵循“以痛为输”的取穴原则,使用拇指按压患者的患 侧或两侧腰部肌肉处横突、棘突和骼崎肌肉韧带附着点、竖脊肌、臀中肌、梨状 肌肌肉起止点等,寻找压痛点、筋结点即为筋穴,循足太阳经筋走向选取3〜5个点, 并做好标记。
- 针刺操作
- 体位:受试者取俯卧位。②操作前准备:操作者严格清洗消毒双手,受试者充 分暴露需针刺部位,对上述筋穴常规消毒。③筋针针刺:持规格为40mm*35mm针具 单手进针,快速顺肌纤维的方向沿皮下浅刺,即向上、下或向棘突方向纵刺或横刺 25-35mm,以患者耐受为度,如疼痛无减轻则改变针刺方向,直至痛减为止。④固定 针柄及主动活动:用一次性无菌输液贴固定针柄以防针脱落,然后嘱患者主动活动腰 部,如产生刺痛感,立即调整针尖方向。⑤出针:带针活动30min后,拔针按压针孔 防止出血,并贴上输液贴以防感染。
- 3.2对照组(常规针刺组)
参考高树中主编的2016版“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C20]
(1) 取穴
双侧肾俞、大肠俞、委中、膈俞,阿是穴(局部);
(2) 定位
- 膈俞、肾俞、大肠俞分别位于第7胸椎、第2腰椎、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5 寸。
- 委中为胭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之间处取穴。
- 阿是穴按照“以痛为臉”原则,取局部压痛处。
(3) 针刺操作
①体位:受试者取俯卧位。②操作前准备:操作者严格清洗消毒双手,受试者充 分暴露需针刺部位,对上述穴位常规消毒。③针刺:单手持规格为0.25*40mm毫针快 速入皮,膈俞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肾俞、大肠俞分别直刺 0.5-1寸,委中、阿是穴直刺1-1. 5寸。④手法:均施以捻转补泻法,局部酸胀感, 以患者耐受为度。⑤出针:留针30min后,拔针按压针孔防止止血。
- 3. 3器具选择
针具选用乐灸牌一次性无菌针刀(安徽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公司),规格: 0.40*35mm;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市华伦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规格: 0.30*40mm; 一次性无菌输液贴;2%碘酊消毒液;医用一次性棉签。
2.4治疗周期
两组治疗均为隔日一次,每次30min, 一周三次,三次为一个疗程,当评价结果 达到治愈标准时,患者提前结束治疗,以4个疗程为治疗上限。
2.5观察指标
- 5. 1 一般情况(附表2)
患者基本情况中包含姓名、性别、年龄、病程,查体,既往史及治疗史等。
- 5. 2评分量表观察
(1) VAS视觉模拟评分表(附表3)
评分尺总长10cm, “0”(无痛)到“10”(难以忍受)逐渐递增,让受试者勾 出评分尺上对应的自身腰痛程度的刻度,并根据范围得出分值。
(2) JOAT腰痛评分表(附表4)
该表最高评分为29分,最低分为0分,分数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由第三 方治疗师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评分。
- 5. 3疗效评价时间及评价项目
在所有数据收集完毕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所有治疗疗程结束 后、治疗结束1月后的VAS评分、JOA评分以及两组患者的疗程数进行分析,于治疗 1个疗程后评价VAS、JOA评分,评估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短期疗效;在 治疗疗程均结束后评价VAS.JOA评分以评估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有效率; 于治疗疗程均结束后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疗程数,评价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 腰痛疗程缩短的情况:在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评估VAS评分表及JOA评分表 来评价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远期疗效。为排除干扰因素,每位患者治疗前 后由同一名医师评价。
2.6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1998年卫生部编写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时拟定疗效评价标 准:
参照J0A腰椎功能评分系统,改善率={(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满分29- 治疗前分值)}X100%,根据公式对治疗前后JOA评分进行计算得到改善率,从而评价 其疗效。
治愈:腰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改善率N75%;
显效:腰痛基本消失,其他伴随症状明显改善,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改善率
N50% 且 V75%;
有效:腰痛减轻,其他伴随症状改善,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改善率N25%且V50%; 无效:腰痛及其他伴随症状无减轻,腰部活动受限,改善率V25%。
- 7不良事件反应记录
对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即时的处理,并随时记录,完成不良事件(AE)记录表。 (附件5)
- 8统计学分析
通过Excel录入病例资料,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25. 0进行,反复准确对比数据, 计量资料釆用均数土标准差(亍土 s)表示,满足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 釆用t检验,组间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使 用X,检验,等级资料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PV0.05为检验水平。
3异常情况预防及解决方法
- 晕针:停止针刺,拔出留针,嘱患者去枕平卧休息,予温水慢饮,若症状 严重者必要时釆取急救措施。
- 筋针脱落:用一次性输液贴固定针柄,出针时清点针数,确保无针脱落。
- 皮下出血、瘀斑: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止血,有瘀斑者局部热敷。
研究结果
1两组患者基线比较分析
1.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两组患者资料和数据的基线分析,本次研究总计纳入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 分为2组,试验组采用筋针疗法,最大年龄为61岁,最小年龄为28岁,平均年龄(43. 13 ±8. 16)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病程为(74. 27±16, 90)月,对照组为常 规针刺治疗,最大年龄为60岁,最小年龄为30岁,平均年龄(46. 50±8. 28)岁, 其中男性10例,女性20例,病程为(72. 30+17.47)月,两组对性别、年龄、病程 基线比较具有可比性(均/>0.05) o
- 性别:经卡方检验试验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与对照组(男性10例,女 性20例)两组性別无显著差异(右>0.05),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性别比较(例) | |||
组别 | 男 | 女 X2 | P |
试验组 | 14 | 16 | |
1. 111 | 0. 292 | ||
对照组 | 10 | 20 |
- 年龄:试验组(43. 13±8, 16)岁和对照组(46. 50±8. 28)岁的年龄分布符合
正态分布,经t检验,件11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5) o
表2两组患者年龄比较(岁)
组别 | 人数(例) | X+ s t | P |
试验组 | 30 | 43. 13±8. 16 | |
-1.586 | 0. 118 | ||
对照组 | 30 | 46. 50 ±8. 28 |
图2两组患者年龄分布
(3)病程:两组病程均以月为单位,两组病程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经t检验,P=0. 659,
J°>0. 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3两组患者病程基线比较(月)
组别 | 人数(例) | 病程(月) | t | P |
试验组 | 30 | 74. 27+16. 90 | ||
0. 443 | 0. 659 | |||
对照组 | 30 | 72. 30±17. 47 |
病程(月)
73 28 17.066
图3两组患者病程分布
2观察指标结果分析 2. 1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1)两组间治疗前比较
表4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组别 | 人数 | VAS评分 | t. | P |
试验组
对照组 |
30
30 |
3. 50 ±0. 509
3. 33 ±0. 479 |
1.306 | 0. 197 |
0.00
4.00
3.00
2.00
1.00
试验组
对照组
如表4、图4所示,组间治疗前比较,两组间在VAS评分上无显著性差异,片0. 197 >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前后两组内比较
表5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疗程结束后、随访后组内VAS评分比较(分)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1个疗程 | 治疗疗程结束 | 1月后随访 |
试验组 | 3. 50±0. 509 | 2. 07±0. 521 | 0. 33 ±0. 183 | 0. 40 ±0. 498 |
对照组 | 3. 33±0. 479 | 2. 37±0. 490 | 0. 37 ±0. 490 | 0. 60 ±0. 498 |
如表5所示:经成对样本t检验,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疗程结束后、1个 月后随访与治疗前组内比较,VAS评分均有显著性下降,均任0 (PV0.01),两组都 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疼痛症状。
(3)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
表6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疗程结束后、随访后组间VAS评分比较(分)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1个疗程 | 治疗疗程结束 | 1月后随访 |
试验组 | 3. 50 ±0. 509 | 2. 07±0. 521 | 0. 33±0. 183 | 0. 40 ±0. 498 |
对照组 | 3. 33 ±0. 479 | 2. 37 ±0. 490 | 0. 37 ±0. 490 | 0. 60 ±0. 498 |
1. | 1.306 | -2.298 | -3. 491 | -1. 555 |
P | 0. 197 | 0. 025 | 0. 001 | 0. 125 |
如表6、图5所示,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治疗1个疗程、治疗疗程结束时 比较,均PV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试验组 VAS评分降低更为显著,1月后随访组间比较,/>0. 05, 1月后随访VAS评分上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表明筋针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缓解疼痛的短期效果更为明 显,远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相当。
2.2两组患者各时间点JOA评分比较
(1)两组间治疗前比较
表7治疗前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分)
组别 | 人数 | J0A评分 | t | P |
试验组
对照组 |
30
30 |
9. 93±4. 118
9. 57±3. 748 |
0. 361 | 0. 720 |
10.00
8.00
6.00
4 00
2.00
0.00
试验组 对照组
如表7、图6所示,组间治疗前比较,两组间在J0A评分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 意义,P=Q. 720>0. 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表8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疗程结束、随访后组内J0A评分比较(分)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1个疗程 | 治疗疗程结束 | 1月后随访 |
试验组 | 9. 93 ±4. 118 | 20. 77 ±3. 370 | 25.21±3. 431 | 24. 94 ±2. 991 |
对照组 | 9. 57±3. 748 | 17. 70 ±4. 276 | 24.31+3. 522 | 24. 20 ±3. 228 |
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疗程结束后、1个月后随访与治疗前组内比较,经成 对样本t检验,同组内治疗后时间节点上的JOA评分具有显著差异性(QV0.01), 表明两者都能改善腰部活动度,减轻腰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治疗前后组间比较
表9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疗程结束后'随访后组间J0A评分比较(分)
组别 | 治疗前 | 治疗1个疗程 | 治疗疗程结束 | 1月后随访 |
试验组 | 9. 93±4. 118 | 20. 77 ±3. 370 | 25. 21 ±3. 431 | 24. 94 ±2. 991 |
对照组 | 9. 57 ±3. 748 | 17. 70±4. 276 | 24. 31 ±3. 522 | 24. 20 ±3. 228 |
1 | 0. 361 | 3. 085 | 1.399 | 1.279 |
P | 0. 720 | 0. 003 | 0. 164 | 0. 204 |
图7㈣组患者JOA评分变化趋势
如表9、图7所示,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治疗1个疗程组间比较,PV0. 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JO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试验组JOA评分升高更为显 著,治疗疗程结束、1月后随访前后对比,两组JO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均/>0.05。 结果表明,筋针疗法在短期内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改善腰部活动度方面优于常规针 剌组,远期疗效两组相当。
2.3两组患者治疗疗程结束后疗程数比较
表10两组患者疗程数比较(个)
组别 | 人数(例) | 治疗结束后疗程数 t P |
试验组 | 30 | 2. 89+1.320 |
-2. 921 0. 004 | ||
对照组 | 30 | 3. 51±0. 920 |
如表10、图8所示,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治疗疗程结束后疗程数比较,P <0. 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疗程数较对照组更低,说明在缩短治疗疗程方 面,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优于常规针刺组。
3两组治疗疗程结束后疗效比较
试验组釆用筋针疗法,治愈13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为93. 33%;对照组釆用常规针刺,治愈8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 有效率为83.33%。经过秩和检验,对两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公-2. 032, 任0.042V0.05,结果显示有明显差异,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即筋针疗法治疗 气滞血瘀型腰痛疗效更好。(详见表11)
表1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例%)
组别 | 人数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试验组 | 30 | 13 | 9 | 6 | 2 | 93. 33% |
对照组 | 30 | 8 | 9 | 8 | 5 | 83. 33% |
4安全性评价
在治疗期间,60例患者均无晕针、筋针脱落、皮下出血、瘀斑等不良反应发生, 安全性均评估为1级。
讨论
- 概述
腰痛病最常见于中老年人群,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许多不 良生活方式的改变,腰痛患者越发趋近年轻化,同时以腰痛为主诉就诊的患者数量在 逐年增加网,且治疗过程反复,合并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等因素,大大提高了腰痛 的发病率。流行病学显示,在人体高发病率的疾病中,腰痛的终生发病率已达85%网, 而其中慢性腰痛占比23%,致残率达11%-12%(24),且腰痛本身也具有30%-46%的遗传 性陶。由于腰痛的高发病率及致残率,以及它所造成的疼痛及活动受限,对患 者的工作及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给家庭乃至社会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负担, 也将成为全球疾病中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岡。
因部分患者疼痛的病因、伴随症状、性质、部位不一,所以目前临床治疗仍存在 着针对性不强、疗效不确切、病情反复发作、病程长等问题,从而降低了临床诊疗质 量,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因此迫切需求更简便有效、有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法。我们 结合相关临床研究皿发现大部分腰痛患者其临床表现为腰背部、臀部弥漫性钝痛,并 常能在广泛的痛区明确指出最痛点,且可在深浅部触及大小不…的条索状硬结,即为 经筋理论中所描述的筋结点,而气滞血瘀型为腰痛病中最常见证型,因此如何有效地 消除“筋结”己成为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重点网。本试验釆用筋针针刺筋结点松解 粘连的治疗方法,根据《类经》中提出的经筋是“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筋 会于节”的组织,从力学角度来看使得手足、阴阳、经筋、力线在腰椎序列上相互交 叉联系,体现了人体结构理论整体观'頫,以此来针对性地治疗,达到缩短其疗程的 目的。
- 中医对气滞血瘀型腰痛的理论认识
中医又将腰痛称为腰痛病,归属传统医学“经筋病”的范畴顷】,中医理论认为: 腰痛的病机主要与风、寒、湿邪阻滞经脉,引起气血运行受阻有关,或因外伤损伤经 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所谓“不通则痛”;或先天禀赋不足、年老肾衰、久病、 房劳伤肾引起肾气不足,经脉失养所致,所谓“不荣则痛” [3,]0《灵枢•百病始生》 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 入则抵探,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浙然 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病,腰脊乃强。”六淫之邪侵袭人体腰部,从皮毛 传经络,引起经络的气血凝滞,则发生腰痛。《医学入门》中记载有闪挫跌扑坠堕, 所导致的血瘀腰痛,日轻夜重,应顺气行血。在《类证治裁》中也提及:“闪挫痛, 或跌仆损伤者,血瘀也。”此即跌打外伤、腰部用力不当等伤到腰部筋脉,血脉瘀阻, 气机不通,引起腰痛。《证治准绳•杂病第四册•诸痛门腰痛》中记载:“瘀血为病, 其脉必涩,转侧若锥刀之刺 气滞而痛,其脉必沉”。上述典籍则形容了气滞 血瘀型腰痛刺痛、肿胀、活动受限、日轻夜重,大小便、脉象等的临床表现,说明血 瘀也是腰痛发病的重要环节。而“腰者,肾之府。”以及《素问痿论篇》记载的:“肾 主身之骨髓,肾气热 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则指出肾虚造成 的腰痛。根据病机腰痛可分为气滞血瘀、湿热痹阻、寒湿痹阻、肝肾亏虚型,但临床 中以气滞血瘀为主。综上所述,腰痛的病因主要为经脉瘀阻引起的不通及肾虚导致的 不荣而产生疼痛,气滞血瘀型为最常见证型,占比33.33%,其次为寒湿痹阻型约占 26.19%、肝肾亏虚型占16. 67% "幻。
- 现代医学对气滞血瘀型腰痛的理论认识
现代医学中,能引起腰痛的病因有很多,包括脊柱病变、软组织病变、内脏病变、 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心理疾病病变[33]'M以及强直性脊柱炎或骨质疏松等诸多因 素,其中脊柱病变又包括腰椎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源性、椎间关节源性、 脊柱肿瘤、脊柱先天性畸形等'制。国内对常见引起腰痛的西医诊断研究类型中,腰 椎间盘突出占绝大部分(62.83%),其次是腰椎退行性变(19.46%)'如,临床中腰 痛的病因以前两者居多,脊柱病变中腰椎的退变可能引起腰椎小关节的退变、椎体的 滑移和动力性不稳,因此腰椎及其周围组织生物力学的改变也与腰痛密切相关。除此 之外,腰椎间盘的病变成为引发慢性腰痛的主要原因而突出腰椎间盘造成的神 经组织受到卡压,和其突出的组织产生的化学刺激也是腰痛产生的常见病因'臨,软 组织病变中无菌性炎性反应也是腰痛的常见病因。因急性或慢性累积性损伤,在肌肉、 肌腱、韧带等附着处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如:炎症渗出、肿胀、充血,进而髓核 产生大量炎性因子或髓核遗漏,刺激疼痛感受器产生疼痛,形成致痛物质的堆 积,静脉回流受到阻碍,组织循环缺血缺氧,造成局部“瘀血肿胀”。“瘀血 肿胀”内所形成的压力,现代生物力学称之为“张力” [40]-[4,],其在人体反复 受损与自我修复过程中,受损组织增生、粘连、变性、挛缩形成“结节”、“条 索状”等病理变化,局部经过的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或压迫后引起一系列腰痛
[12]
O
- 疗效差异
4.1基线分析
两组入组前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VAS评分、JOA评分对比 无显著性差异(R>0.05),两组患者均具有可比性。
4.2组内比较
试验组、对照组在治疗1个疗程、治疗疗程结束、1月后随访的VAS评分均有所下 降,JOA下腰痛评估治疗分数方面均有升高,有明显差异性(X0.01),差异提示: 两组治疗对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均起作用。
4.3组间比较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VAS评分均有所下降,筋针组较常规针刺组偏 低,1个疗程后JOA评分,筋针组较常规针刺组偏高,有明显差异性(QV0.05),差 异提示筋针组短期内改善患者临床疼痛症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治疗疗程结束时比 较,VAS评分两组的组间有明显差异性(户V0.05),说明筋针组短期改善患者临床疼 痛症状更加明显,JOA评分两组的组间无明显差异(”>0.05),说明两组改善腰部活 动度疗效相当;1月后随访与治疗前比较,P>0. 05,无明显差异性,筋针组、常规针 刺组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远期综合疗效相当。
4.4两组疗程数比较
治疗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疗程数进行比较,试验组疗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 著意义(X0.05),结果表明: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能有效缩短治疗疗程, 从而缩短治疗时间。
- 筋针疗法治疗腰痛的理论依据及选穴
5.1筋针疗法的中医理论基础
筋针疗法是基于经筋理论的指导下产生的,经筋理论起源于远古时代,远在战国 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己提出''筋”的概念啊。而《说 文解字》中对“经筋”解释:“筋,肉之力也”,薛立功'"等解释为:“竹者,节也。” 说明筋之物可以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黄帝内经灵枢经》网中阐述“经筋”即十二 经筋,是十二经脉在肢体以外的连络部分。其起于四末,向心分布,联络头面躯干分 支,强化九窍体腔联系,交叉相连,维络全身关节、骨骼,有主管全身运动的作用。 而十二经筋的走形贯通腰部,通常腰痛的位置与经筋循行的部位基本吻合,其中足太 阳经筋、足少阳经筋和督脉与腰痛的形成原因关系最为紧密,为筋针疗法治疗腰痛提 供了中医理论基础的。
5.2筋结点的选取及分布规律
关于筋结点的解释,《灵枢•经筋》中把“尽筋”叫做筋结点,当肢体做 屈伸功能活动时,肌组织受到主动收缩力和被动牵拉力,这一动作由人的意识 支配经筋屈伸活动迸发力量完成,其应力点主要为肌的起止点(即肌在骨骼的 附着点)吧
十二经筋大体上伴随十二经脉纵行呈束带状分布,结聚关节附近,布散头 面九窍,深入胸腔、腹腔内。当外邪侵袭,人体卫气难以抵制,入媵理侵袭经 筋,或因慢性劳损,经筋损伤,或脏腑经络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经筋,均可导 致筋病,并在其相应的经筋出现病理症候,如筋结、疼痛等。就现代医学理解 的“筋结”则是软组织的急慢性损伤后未能正常修复,形成的组织挛缩、粘连 从而产生一系列无菌性炎症病灶的病理改变,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网,它的产 生是在肌肉带动肢体活动时受伤或劳损时出现的,大多在相应肌肉的肌腹或肌 腱附着于骨之间出现病理反应产生筋结点'何。
《灵枢•经脉》中阐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类经》 提及“大肉深处,各有分理,是谓分肉间也”,这里的“分肉之间”,可以理 解为数块被筋膜包裹的胭肉之间的肌间隙,而臓肉及筋膜和分肉间隙都是筋结 点的好发部位啊。“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上, 上结于臀,上挟脊上 项”,由于背肌在腰背部运动中处于频繁状态,胸腰筋膜易被牵拉损伤,则产 生筋结点时;脊上韧带管控脊柱的前屈活动,因其力矩最长,所以受力也越大, 加之多块背肌附着于棘突,故各胸腰段、腰椎棘突常出现筋结点;腰棘间韧带 薄而无力,加之腰部做旋转动作时,受到腰龈部的最大拉力,易损伤变性,产 生筋结点,以腰4-5及腰5-tft 1最多:棘间与横突间韧带在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及侧弯时同样可以引起损伤,其起止点、骼腰韧带的附着点也易产生筋结点; 此外,腰龈背侧诸多韧带为了维持龈、骼脊柱的稳定性也易发生运动损伤产生 筋结点;梨状肌上孔、下孔、腹肌及止点附近的滑囊常产生筋结点,除此之外, 脊柱周围的肌肉中以腰背部深层肌为主易发生损伤产生深在的筋结点,如竖脊 肌、短肌各起止点(即椎体横突、龈骼间韧带、骼崎),腰方肌起止点(即骼 崎内方、腰椎横突间)t521o
因此,腰痛产生的筋结点多分布于胸腰筋膜、脊柱与腰龈诸韧带起、止点, 及脊柱旁各层肌肉的起、止点唄,循肌肉纤维走向寻找阳性物或阳性反应,一 般可触及明显压痛或条索状、结节状硬结等g,取穴较为简便。
- 筋针疗法的特点及相对优势
- 1筋针疗法的治疗原则
筋针疗法依附《灵枢•经筋》描述的“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为 治疗原则。其中“燔针劫刺”是经筋病的施术法则,根据诸多文献可理解为,燔针有 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针具,广义是指针法圖;“以知为数阅”是经筋病取效准 则,“以痛为输时”为主要取穴原则,强调了利用燔针及劫刺之刺法达到速除病邪的 治疗效果。
- 2筋针刺法
此疗法根据经筋循向,釆用浮刺,针刺方向对准筋结点,循经筋纵行浅刺或循肌 肉纤维方向平刺,也可称为傍入浮刺,《灵枢•官针》叙述:“九曰浮刺,浮刺 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提出浮刺是十二刺之一问。“经筋之 为病,寒则反折筋急。”筋急是筋病的主要证候,故筋针刺法以浮刺为基本大 法,这样利于松解筋结点,也便于留针时活动。此外,筋针刺法以肌肉结构理论为 基础,遵循腰部肌纤维的排列原则和腰背部肌肉的运动学功能,从而避免损伤肌纤维 的排列,达到稳定的运动平衡功能,且利用沿皮浅刺或针尖指向相反方向,迅速浅刺 入皮下组织,其包含疏松结缔组织和皮下脂肪组织,不易伤及脏腑组织,可皮下留针 后固定,对于顽固性筋病,反复发作时,可根据患者情况适当延迟留针时间以维持疗 效网。
筋针疗法因沿皮下浅刺,不深入肌层,一般不会伤及重要脏腑组织,留针期间不 影响关节活动,相对于常规针刺而言,主动运动时安全性更高,不易损伤神经、血管, 且不易滞针、断针,针刺后使用无菌输液贴固定针体,防止筋针脱落;进针时患者能 感觉到的痛感及针感极微,能消除患者对针刺、得气感的恐惧,与普通针刺需激发患 者酸、麻、胀的针感比较,患者更易于接受;针刺时取穴简便,循筋取穴,选取的筋 穴较少,不需辨证取穴,便于节省治疗时间,所以需要的筋针数量也较少,经济速效, 更适合现代人对针刺治疗的需求。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涉及筋骨、关节、肌肉范畴, 黄土其㈣通过筋针针刺筋结压痛点且带针活动治疗慢性腰痛,症状改善明显。庞青民 网釆用筋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循经筋走向选取筋结点或压痛点沿皮肤平刺,配 合主动活动疼痛部位,取得较好的疗效。胡晓妹㈣等采用筋针刺法,选取4个筋穴浅 刺,嘱患者主动运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结果证实为临床中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6.3釆用动静结合的优势治疗
“动”与“静”结合体现了中医辨证的整体观,它贯穿了人体的整个生理、 病理变化过程,涉及治法治则、辨证施治等方面'⑶。在应用筋针疗法时,如《素 问•宝命全形论》所诠释的''凡刺之针,必先治神”,针刺者需先守神,此为“静”; 根据腰痛部位的变化,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I,留针期间根据腰椎关节的生理活动 范围,进行相应的俯仰转侧、屈伸旋转等活动,此为''动”,动与静的结合体现了此 疗法的优越性。此外,患者主动参与进来,完成了一个肌肉主动收缩的过程,与常规 针刺比较,常规针刺需选穴定位后针刺,针刺时行相应手法得气,筋针疗法则无运针 要求,筋针针刺过程中患者全程参与主动运动,患者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参与性高,更 利于疾病的恢复,患者主动运动这一意识能增加运动中枢传导至大脑皮层的激发活 动,增强肌肉柔韧度、耐受力,提高关节活动度的灵活性,保持关节与关节之间的稳 定,成为整个疗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L动则有益于舒筋理气,增强疗效,通常让 患者主动运动30min,缓慢活动,幅度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宜,运动过程中若感觉到 针刺感,应立即调整针尖方向。研究表明,各类运动类针法在疼痛中的应用,成 为治疗痉挛的有效疗法風」,同时有学者提出针刺与动、静相结合是一种有效治疗疾 病的手段'⑺。筋针疗法通过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调理局部气血运行, 松解局部肌肉组织的痉挛,加速缓解疼痛,恢复肢体功能,从而加强针刺的疗 效网。
综上所述,本课题基于经筋理论,通过筋针沿皮下浅刺筋结点治疗气滞血瘀型腰 痛患者,在短期内能速效止痛,结合患者治疗过程中主动运动加强止痛效果'⑼,改 善功能障碍,从而缩短治疗疗程,大幅度缩减治疗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生活负担, 解决身心疾患等健康问题,减少腰痛对患者带来的痛楚,体现了其有效性及优越性, 为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提供了更多临床依据。
结论
- 筋针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均有较好的疗效。
- 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在短期内更为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以及改善 腰部功能活动,远期疗效与常规针刺组相当。
- 筋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且有缩短疗程的效 果,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存在问题及展望
本研究已按前期设计方案及步骤基本完成,现将临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条 归纳罗列:
- 因时间和经费有限,少量相关的辅助检查不足以达到排除要求,造成诊断 上缺乏客观性,若有条件可添加相关实验室检查;
- 初步研究的病例样本小,如若在时间及人员充足的条件下,可进行大样本 的研究;
- 观察指标有待进一步优化,且在后期随访中时间短,观察周期短,未进一 步釆用能主观自我评价的随访调查问卷,对患者的症状、体征掌握不全面,若在时间 充足条件下可对患者的复发率进行分析描述。
参考文献
- 张冲,万军.腰痛病因病机及治疗略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05):65-66.
- 陈栋,陈春慧,胡志超,等.中国成人腰痛流行病学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 志,2019,19(06):651-655.
- 王瑞,王雪强.基于循证实践的腰痛康复治疗国际指南解读与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 志,2019,34(12):1464-1469.
- 曾科,王建伟.大数据应用于推拿临床的探索与展望[J].上海中医药杂 志,2017,51(51):1-3+7.
- 魏绪强,何丽云,刘佳.近十年针刺治疗腰痛的国内外指南与临床研究现状分析[J].中医杂 志,2019,60(12):1039-1045.
- 嵇承栋,付强强,杨志萍.慢性疼痛社区流行病学调査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 志,2018, 24(07): 542-547.
- 王凯,闵少雄,徐新毅,等.社区非特异性下腰痛流行病学调查及预测模型的构建[J].实用医学 杂志,2015,31(02):306-308.
- 赵爱梅.毫火针为主治疗腰痛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
- 伍骥,吴迪,黄蓉蓉,等.腰痛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 22(01):88-91.
- Licciardone J C, Gatchel R J. Nonpharmacologic Therapies for Low Back Pain[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7,167(8):606.
- 杨淑瑞,米勇.腰痛病的治疗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9, 37(06): 137-139.
- 岳寿伟.腰痛的评估与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 32(02):136-139.
- 丁峰.刘农虞教授筋针学术思想[J].中国针灸,2015, 35(S1):56-58.
- 岑康远.筋针疗法临床应用特点浅析[J].中国针灸,2015, 35(S1):38-39.
- 刘农虞.“得气”与“气至"[J].中国针灸,2014, 34(08):828-830.
- 王秋月,张茂云.《灵枢经》"营卫”探源及"营卫失谐”致病机理探瞼[J].上海中医药杂 志,2019,53 (05):45-49.
- 刘农虞,任天培,向宇."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临床观察[J].中国针 灸,2015, 35(09):927-929.
-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25.
- 刘农虞,刘恒志.筋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05.
- 高树中,杨骏.针灸治疗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三五”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药出 版社,2016:33.
-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25.
- 金新,蔡宛儒.门诊腰痛患者病因与分类情况统计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 摘,2019, 19(52):
- Joud Anna, Petersson Ingemar F, Englund Martin. Low back pain:epidemiology of consultations[J]. Arthritis care & research, 2012, 64(7).
- Deyo Richard A,Jarvik Jeffrey G,Chou Roger.Low back pain in primary care[J]. BMJ(Clinical research ed.),2014,349.
- Jill P. G. Urban, Jeremy C. T. Fairbank.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biomechanical loading and genetics in development of disc degeneration and low back pain: a narrative review[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20, 102.
- Hartvigsen Jan,Hancock Mark J,Kongsted Alice,et al.What low back pain is and why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J]. Lancet (London,England) ,2018,391(10137).
- 杨丽芳.腰腿痛骨骼肌痛点的查寻与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 杨辉.腰痛的中医辩证及针灸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0):70-71.
- 林星星,董宝强.论经筋理论的整体观[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 40(10):808-812.
-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96-497.
- 杨辉.腰痛的中医辩证及针灸治疗[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0): 70-71.
- 刘丽莎,袁秀丽,段莹,等.针灸治疗腰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 志,2018, 33(07):3082-3085.
- 王菁菁,金宪宁,王世娟,等.社会心理因素与职业性下背痛关系的Meta分析[J].环境与职业 医学,2017, 34(10):874-880.
- 张皓,胡瑞晖,刘泽豫,等.大学生心理因素与慢性腰背痛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 志,2019,27(23):2153-2157.
- 张国山,杨舟,刘迈兰,等.康复推拿教学中对下腰痛诊疗的辨析[J].教育教学论 坛,2018, (08): 47-48.
- 刘丽莎,袁秀丽,段莹,等.针灸治疗腰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 志,2018, 33(07):3082-3085.
- 邹琴,王心田,白铁阳,等.慢性下腰痛病变的主要相关CT影像分析[J].中国CT和MRI杂 志,2004(03): 48-50+53.
- 段红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J].中国全科医学,2012, 15(36):4227-4230.
- 郭团茂,陈忠宁,王忠贵.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组织病理学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 康复,2011, 15 (39): 7366-7370.
- 马连生,杨静宁,宋曦.理论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 张忠明.从生物力学角度谈针刺治疗软组织损伤[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06):46+54.
- 孙其斌,陈广业,张丽娜,等.“顺筋利节”理论指导“提拿”手法治疗腰痛的临床观察[J].中 医临床研究,2016,8(34): 20-25.
- 孔安安.经筋理论发展源流及特殊筋病的证治考源[D].北京中医药大学,
- 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
- 傅景华等.中医四部经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141-143.
- 商志浩,范郁山,乔赞,等.近10年经筋疗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9,21(07):167-171.
- 刘顺怡,陈东煜.经筋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08):160-163.
- 赵勇,董福慧,张宽.经筋痹痛的软组织力学变化分析与治疗思路[J].北京中医 药,2008(09):705-707.
- 杨岚菲,黄于婷,方燕平,等.“肌肉起止点”取穴法解筋结[J].亚太传统医 药,2018, 14(08): 72-73.
- 谢浩然,李芳春,张维波.人体经络气道实质相应定位的解剖观察.针刺研 究,2009, 34(3) : 202-206.
- 李怡廷,武平,廖晨希.太阳主筋释疑[J].中国针灸,2019, 39(06) :659-660.
- 荆龙.筋结点与激痛点的体表投影重合度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
- 刘元石.非特异性下腰痛结筋病灶点经筋分布规律及超声下病变特点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 学院,2013.
- 吴飞,陈海艳.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 志,2016, 22(01): 12-14.
- 赵汗青,鞠静,张永臣.燔针劫刺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9, 38(05):422-426.
- 胥荣东,王君.“以知为数”释义[J].±海针灸杂志,2006(02):49-50.
- 刘农虞.析“以痛为输” [J].针灸临床杂志,2014, 30(02):55-57.
- 宋军.《灵枢官针》刺法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 刘农虞,刘恒志.筋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83-90.
- 黄士其,景明夷,周敏杰等筋针疗法治庁急性腰扭伤1例[J].实用中医药杂 志,2018,34(02):262
- 庞青民.筋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J].中医正骨,2017, 29(3):36-37.
- 胡晓妹,伍果美,唐学.筋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 志,2017,33(05):100-101.
- 齐江敏,张天生,郝重耀. “动静结合"理念的提出及其在中医康复学中的体现[J].成都中医 药大学学报,2015, 38(01): 102-105.
- 郑骁.筋针疗法治疗血瘀型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 胡永善.骨与肌肉疾病康复的现状与任务[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 17
(6):326-327.
- 王俊翔,马良宵,宋越,等.浅析运动类针法在痉挛治疗中的意义[J].中国针 灸,2019,39(12):1335-1338.
- 张阳,李梦醒,刘芳,等.针刺结合运动疗法临床作用机制研究思考[J].中医药临床杂 志,2015, 27(03):314-317.
- 陈文松.浅析中医运动康复之"动"与“静” [J].陕西中医,2007(08):1051-1053.
- 唐伟,李里.针刺治疗中患者主动运动的作用[J].中国康复,2010, 25(04) :302-303.
文献综述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
摘要:腰痛是临床上常见病候,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绝大部分 人群中,腰痛症状的减缓或痊愈均是通过中医治疗来获得的。从中应用经筋理论治疗 腰痛,方法多、易操作,且疗效评价高。文章通过对经筋理论的阐述,回顾了近10 年来基于经筋理论的常规针刺、理筋手法、其他特殊针刺等方法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 经筋疗法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经筋理论;腰痛;临床研究
Clinical Research Status of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based on
Meridian Tendons Theory
Abstract : Osphyalgia is a common complaint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people's work and life. In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the remission or recovery of low back pain symptoms are obtained throug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mong them, the theory of meridian reinforcement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and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feasible. By expounding the theory of meridian tend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linical research on the treatment of low back pain by acupuncture, massage and special needles based on meridian tendons theory in recent ten years.Meridian tendons therapy is effective and worthy of further promotion . Keywords: Meridian Reinforcement Theory;Osphyalgia;Clinical Exploration
腰痛归属祖国医学“痹病”、“经筋病”范围,是指背部肋弓下缘至臀沟之间疼 痛不适的一种综合症,伴或不伴下肢放射痛。现代医学认为,任何原因引起的肌肉、 肌腱、韧带、筋膜和关节的病变所导致的脊柱失衡等疾病均可引起腰痛⑴。有文献表 示,腰痛的发病率高达85%,在患者就医的原因中,这一概率位居第二,仅次于上呼 吸道感染的发病概率⑵,因腰痛引起的误工、经济问题等对患者工作、生活均造成很 大影响。
- 理论基础
1.1经筋理论的概述
经筋理论起源于远古时代,大约形成于战国时期,《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 十一脉灸经》首次描述“筋”的概念⑶。《说文解字》中对经筋作出解释:“筋者, 肉之力也” “筋”即指能够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言。《灵枢•经筋》中阐述“经筋”即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在肢体外周的连属部分,即十二经脉在体外形成结聚散落关系 的体系,维络组织全身关节、肌肉、骨骼产生联动协调作用'七然而其走形与十二经 脉各不相同,十二经筋以本身奇特的循行方式,起、结、聚、散去网络全身。随着社 会的进步,各界医者对经筋理论的探索与挖掘,使其在发展中日益完善。有医者⑸ 将中医经筋理论作为基础,联系易筋经相关知识与练功实际体验相联合,结合西医运 动解剖学知识,认识到经筋具备形态、功能的统一,是人体一个有机的系统组织。中 医的经筋理论上既包括了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构造基础,又囊括了整体效应根本,但 又不是二者单纯的合并,而十二经筋是由肌梭、肌腱以及韧带、关节囊等具有张力本 体感受性的线性构造本质持续而成的。也有医者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及生物力学理 论,遵循各大家的经验,领悟到十二经筋是前人应用那时匮乏的解剖知识,配对相应 的医学术语,以十二条运动力线为纲,对人体韧带学、肌学及其附属组织生理和病理 规律的概括和总结⑹。
1.2经筋的生理病理特点
《内经》描述了经筋的三大生理特点'气《素问•五脏生成篇》说道:“诸筋者, 皆属于节”,推出筋多附于骨和枢纽处,具备束缚骨骼的功效;《素问•痿论》描述 总结:宗筋是主束骨而利关节的机关,详细阐述经筋“利机关”束缚骨的联络,主司 枢纽关头活动的生理作用;《灵枢•经脉》“筋为刚,肉为墙”提出经筋坚固骨骼且 对人体主要脏腑起到护卫。《类经》中指出,经筋是“联结百骸”、“维络全身”、 “筋会于节”的构造。它与十二经脉的最大区分是“内无中空”、“各有定位”、“有 刚有柔”之分。“刚筋”多分散于躯体表面、背部,多与肢体的舒展活动有关,“柔 筋”多分散在躯体内部、腹部,多同肢体的屈收运动相联,因此,经筋的刚中有柔, 柔中带刚的特性,成为机体大大小小关节正常运动与连结的关键。腰背部经筋阳刚而 用之,刚中兼柔,柔中有刚,使得躯干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屈、旋转的功能柔韧有 度、稳固灵敏闾。
“主束骨而利机关”为经筋的重要生理功能,当关节、肌肉的联动跨越某一区域 或超过等长时间的运动,经筋将形成一定程度的损伤,造成“筋挛、筋痿、筋结”等 病理结构的改变。正如《灵枢•经筋》论说的:“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 弛纵不收”。“筋急”可以理解为人体筋肉骨骼在过度劳作状态下产生拘急、扭转、 挛缩、肿胀、僵直、掣动等病理表现,进一步牵涉则发生疼痛,痛则制动,故而影响 肢体运动功能。一块肌肉的应力点通常在腱与骨的联结处,肌腱止点位置,该处一般 为肌纤维束或肌腱的功能集中点,外力损伤的主要位置,也是产生硬结的常见病变部 位,此部位十二经筋称之为“结”和“聚”,即我们所说的“筋结”,是经筋损伤后 所产生的病理产物⑼。
- 经筋疗法治疗腰痛的病因病机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十二经筋循行贯通腰部,通常腰痛的位置与经筋循行的部位 基本吻合,其中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和督脉与腰痛的形成原因关系最为紧密,其 他经筋亦可引发腰痛。《灵枢•经筋》中关于腰痛经筋病理的论述,可阐述为:凡涉 及腰部经筋的疾病,在腰部运动达到机体承受能力时,则会发生痉挛、僵直,进一步 产生腰痛,反之,腰部运动量不足,机体发生失代偿作用,牵涉筋肉组织,可产生挛 缩变性则引发腰痛。腰部经筋之病,可选用相应经筋上的痛点进行治疗,通过疏通经 筋之气血,从而恢复经筋的正常生理功能"气
关于腰痛《灵枢•经筋》篇中提及:“脊反折、胴筋急,前引髀,后引尻、胫转 筋、脚坚跳。”描写了腰腿痛的症状,故经筋理论提出腰痛归属于经筋病的范畴,其 病理体现是''筋结”点的产生,"筋结”挛急导致疼痛,痛则制动,故可见运动功能 障碍,也能对经脉产生压迫导致经脉闭阻。就现代医学理解的“筋结”则是软组织的 急慢性损伤后未能正常修复,形成的组织挛缩、粘连从而产生一系列无菌性炎症病灶 的病理改变,因此,如何消除筋结和如何准确地找到“筋结”点成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之处。而大部分腰痛患者在各腰椎棘突、横突、关节突、关节囊、棘上韧带、棘韧带、 竖脊肌、骼腰肌韧带附着处、梨状肌体表投影点等处可触及明显的压痛及条索状或结 节状硬结,可通过经筋触诊找到“筋结点”并标记来进行多点位治疗。再根据“以痛 为输” “以结为输” “以舒为输”的取穴原则,按照腰部之归经,将经筋疗法应用于 这类疾病,能获得较理想的疗效。
- 临床应用
- 1常规针刺
张景岳于《类经》中说起“十二经筋痹刺”。李瑞杰等"采用经筋剌法治疗慢性 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以''以痛为俞”的原则寻找结筋病灶点,总有效率为82. 76%。 黄土其'⑵通过筋针针刺筋结压痛点且带针活动治疗急性腰扭伤1例,症状改善明显。 王程等胸在经筋理论指导下用毫火针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将毫火针针身烧红烧透作 用于经筋治疗点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的目的,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PV0.05) o陈如等网应用集针刺法治疗梨状肌综合征,即使用双针并刺、集多针 于十二经筋产生局灶性病变点,点面结合、疗效明确。邹瑜等"基于经筋理论应用三 棱针挑刺局部筋结点治疗腰肌劳损急性发作,治疗后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基于经筋理论的针刺方法简单、易操作、疗效确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2理筋手法
理筋手法主要是将经筋理论融入于传统推拿手法中,吴谦在其自编的《医宗金 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将推拿手法实际应用于经筋之病。曾祥成'⑹通过理筋手法对足 三阳经筋在腰部的循行予舒筋解结,对腰龈部、臀部筋结点进行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 出症患者,总有效率达93. 3%o王波⑫应用理筋手法作用于腰臀部有压痛、条索、结 节的部位来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治疗后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 降(PV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 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 33%,显著改善疼痛及不 适症状。贾佃萍遵循"按摩舒筋,复其旧位”的理念,将宫廷理筋术改良手法用于 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在缓解疼痛方面的及时效果优于对照组,且疗效能在治疗后 维持一个月。理筋手法是基于传统推拿手法的创新,直接作用于病灶点,其针对性强, 疗效切确。
- 3其他特殊针刺
黄国松'⑼联系现代解剖知识及生物力学系统地分析了经筋病的诊疗手法、手段, 发现并接连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治疗经筋病的工具,如经筋刀、微创针刀镜、新被针、 筋针疗法等方法来解结松筋。董福慧等㈣运用被针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患 者,循经筋触到明确的条索、结节,釆用多点式松解,对疼痛改善有较好疗效。陈振 虎等㈤采用自制的岐黄针针具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采纳传统五刺的合谷刺和输刺 方法,其疗效显著。王海军等㈣运用经筋刀松解腰背部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下腰 痛,选取有明显深压痛处,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剥离,总有效率达84.09%。司江涛㈣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老年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运用经筋刀对筋结点进行钝性松解,疼痛 改善率达96.6%。苏鑫童“将长圆针用于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寻触到局部结筋病灶 处,应用其锐而不利,圆而不钝的特点进行钝性分离,改善腰痛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对 照组(PV0.01) o庞青民网采用筋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循经筋走向选取筋结 点或压痛点沿皮肤平刺,配合活动疼痛部位,取得较好的疗效。李晓昊等㈣将经筋理 论与电子腔镜原理相结合,创新出微创经筋刀来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髅关节病变,其结 果中多项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戶均<0. 05),明显降低本病的活动指数和 功能指数。治疗技术的改革、创新,使得经筋理论进一步发展,针具的种类增多,提 高了临床疗效,操作简便,治疗范围更广。
4.讨论
经筋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与十二经脉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相比经脉理论, 经筋理论发展相对缓慢,故对经筋理论进行阐述,对其生理病理及其实质的描述,结 合现代知识对经筋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从理论支撑到临床应用紧密衔接,基于经筋理 论治疗腰痛的操作手段繁多,可分为常规针刺、理筋手法、其他特殊针刺三大类,其 他特殊针刺包含经筋刀、岐黄针、被针、长圆针、新被针、筋针、微创经筋刀等,在 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腰背肌筋膜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腰臀肌 筋膜痛性综合征等有繁多的经验报道及研究。经筋理论己趋于完善成熟,应用经筋理 论治疗腰痛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但是在腰痛的临床应用中方法多,治疗 种类繁杂,范围广泛,难以统一,所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 张冲,万军.腰痛病因病机及治疗略论[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05):65-66.
- 曾科,王建伟.大数据应用于推拿临床的探索与展望[J].上海中医药杂 志,2017, 51 (S1): 1-3+7.
- 孔安安.经筋理论发展源流及特殊筋病的证治考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 肖红,郭长青.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关系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 28(10):2860-2863.
- 茹凯,刘天君."经筋”实质的系统科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0,33(04):229-233+245.
- 薛立功.中国经筋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8.
- 陈朝晖.《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
⑻刘顺怡,陈东煜.经筋理论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W, 2013, 11(08):160-163.
- 麦珂,董宝强,蒋嘉兴,等.基于热红外成像技术比较传统推拿与经筋推拿疗法对膝骨性关节炎 患者的疗效[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34(04) :733-737.
- 孔安安.经筋理论发展源流及特殊筋病的证治考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 李瑞杰,董宝强,林星星,等.经筋刺法结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20(06):60-63.
- 黄士其,景明夷,周敏杰,等筋针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1例[J].实用中医药杂 志,2018,34(02):262
- 王程,吕亚南,陈玉钊,等.经筋理论指导下毫火针治疗寒湿型腰肌劳损的临床效果[J].中国 医药导报,2019, 16(09): 154-157.
- 陈如,许荣正.许荣正“集针刺法”治疗经筋病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19, 54(07) :514,
- 邹瑜,姜仁建.经筋挑刺治疗腰肌劳损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 症,2018,27(10):1768-1770.
- 曾祥成.经筋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广西中医药大学,
- 王波.理筋正骨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机制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
- 贾佃萍.宫廷理筋术改良手法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 黄国松.经筋手疗法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
- 董福慧,雷仲民,杨海韵,等.被针治疗皮神经卡压性腰臀部疼痛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骨 伤,2018,31(06):510-513.
[21] 胡婷,王红伟,陈振虎.陈振虎运用岐黄针疗法治疗腰痛经验[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 报,2018, 35(01) :99-101.
[22] 王海军.经筋刀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下腰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 刊,2017,52(10):38-42.
[23] 司江涛.经筋刀治疗老年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
[24] 苏鑫童.长圆针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多指标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25] 庞青民.筋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J].中医正骨,2017, 29(3):36-37.
[26] 李晓昊,张军,曲海洪.经筋理论指导下微创针刀镜定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髄关
节病变的研究[JL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28(19):2063-2066+2077.
附录
附表1:
知情同意书
亲爱的患者:
您好!医生己确诊您为气滞血瘀型腰痛患者。我们诚邀您参与一项筋针疗法 治疗气滞血瘀型腰痛的研究。
研究单位: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
近年来腰痛患者越发趋近年轻化,同时以腰痛为主诉就诊的患者数量在逐年 增加,对患者的工作及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给家庭乃至社会造成很大程 度上的经济负担,鉴于腰痛的常见性和对健康的危害性而建立此研究。
筋针疗法治疗时痛感及针感小,安全性高,取穴较少,经济速效,易于接受, 本试验将随机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以4周为治疗上限,请您配合分组和治疗, 若治疗期间您需要其他与本试验无关的治疗,请您及时告知主管医生进行记录, 我们将对您的信息进行保密,基本信息及观察资料不会泄露。
治疗过程中可随时向医生了解治疗的相关信息、资料或咨询相关问题,您有 权选择是否参与本研究,治疗过程中可选择退出,退出后不会收取参与本试验治 疗的费用,但仍希望您能全程参与此试验,并按时完成治疗,在特殊情况下,若 您退出该研究,请及时与主管医生取得联系,若治疗中您有任何不适,务必请及 时告知医生。祝您早日康复!
同意声明:我己了解此研究的目的、方法,知晓享有的权利和该履行的义务,我 同意参加本项研究,并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本项研究。
受试者签字:
研究医生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一般情况
【基本信息】
门诊号/住院号:口□□□□!□口口 | 性别:男口 | 女口 |
民族:汉口其它口,说明: | 年龄: | —岁 |
婚姻:已婚口 未婚口 其它口,说明:- | 电话: | — |
职业:干部口工人口农民口军人口教师口商人口家庭妇女口无业口 退休口 | ||
文化程度:文盲口 小学口 初中口 | 高中口 | 大学及以上口 |
【查体】
身高:口□□cm 体重:口□口!<& | ||
体温:□□.□°C 呼吸:□口口次/分 | ||
心率:口口口次/分 心律:齐口 不齐口 | ||
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口口 口顾也 | ||
系统体格检查是否己做?是□-请填写下表否口,原因: | ||
体格检査 | 阴性 | 阳性 |
其他辅助检查: | ||
舌苔脉象: |
【诊断】
西医诊断 其他诊断:
中医诊断:0腰痛 病程: 年口月口
中医辨证分型:回气滞血瘀型
附表3
VAS视觉模拟评分
疼痛标
无痛 |
尺(cm): | g痛剧烈 | |||
0cm | 1cm 2cm | 3cm 4cm 5cm 6cm 7cm 8cm 9cm | 10cm | ||
疼痛程度:“0”表示无痛,“10”表示疼痛剧烈,患者根据自身感觉的疼痛程度, 上方标尺上做标记,疼痛标尺为几cm,则为几分。 | |||||
治疗前(分) | 1个疗程后(分) | 疗程结束后(分) | 1个月随访(分) | ||
A腰痛 | |||||
症状 | 无痛 | 偶发轻度疼痛 | 偶发轻度疼 痛或偶发严 重疼痛 | 频发或持续的严重
疼痛 |
|
分值 | 3分 | 2分 | 1分 | 0分 | |
B腿痛或麻痛 | |||||
症状 | 无痛 | 偶发轻度疼痛 | 偶发轻度疼 痛或偶发严 重疼痛 | 频发或持续的严重
疼痛 |
|
分值 | 3分 | 2分 | 1分 | 0分 | |
C步态 | |||||
症状 | 正常 | 即使感肌肉无 力,也可步行 超过500米 | 步行小于
500米,即出 现腿痛、刺 痛、无力 |
步行小于100米, 即出现腿痛、刺痛、 无力 | |
分值 | 3分 | 2分 | 1分 | 0分 |
2.临床体征(6分)
A直腿抬高试验(包括加强实验) | ||||
症状 | 正常 | 30度-70度 | <30度 | |
分值 | 2分 | 1分 | 0分 | |
B感觉障碍 | ||||
症状 | 正常 | 轻度障碍 | 重度障碍 | |
分值 | 2分 | 1分 | 0分 | |
C运动障碍 |
症状 | 正常
(肌力5级) |
轻度无力
(肌力4级) |
重度无力
(肌力0-3级) |
|
分值 | 2分 | 1分 | 0分 |
3.日常活动受限度(ADL) (14分)
活动 分值 | 洗漱 | 站立 | 平卧
翻身 |
前屈 | 坐位
(lh) |
行走 | 举重
物 |
|
正常
(2 分) |
||||||||
轻度(1
分) |
||||||||
重度(0
分) |
4、膀胱功能(-6-0分)
症状 | 正常 | 轻度排尿困难
(尿频、排尿延迟) |
重度排尿困难
(残尿感、尿失排) |
|
分值 | 0分 | -3分 | -6分 |
附表5
不良事件(AE)记录表
是□/否□出现不良事件,若有请填写下表
名称 | |||||
发生时间 | |||||
持续时间 | |||||
程度 | 轻度
中度 重度 |
缓解程度 | 缓解
无缓解 |
||
处理 | 自行缓解
用药缓解 其他 |
与治疗方案的
关系 |
仃美
无关 |
||
后续处理
方式 |
继续治疗
暂停治疗 停止治疗 |
是否退出研究 | 是
否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论文发表情况:
- 基于经筋理论治疗腰痛的临床研究现状.刘荣波,孔顺尧,姚娜,范秦瑶,陈奇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 28(24) :41-43.
- 推拿对急性腰扭伤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罗金松,赵永祥,陈奇刚,顾力华,孔 顺尧,刘荣波.云南中医药杂志,2018, 39 (07) :82-84
- 参与课题情况: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中风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 项目),2018. 5-2019. 5,己完成,参与。
致谢
时光荏苒,三年时光转眼飞逝,在我学生生涯即将结束之际,对所有帮助过我的 老师、家人及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感谢母校云南中医药大学和昆明市中医医院对我的培养。
感谢我的家人在我生活中的帮助以及学习上的鼓励,是你们的支持让我顺利完成 学业。
感谢我的导师陈奇刚主任,从课题研究方向、设计、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指导性意 见,以及在专业学习上对我的关心,陈老师对中医康复的理念深刻影响着我,我将不 忘导师的敦敦教导,努力前行。
感谢顾力华主任在我论文写作上的悉心指导,顾老师对科研专注的态度和求实的 科研精神激励和影响着我。
感谢赵永祥主任对我临床操作上的技术指导。
感谢康复科老师、同门以及各位师兄、师姐、师妹在本课题的开展及实施中给予 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对我的论文进行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