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温筋针”治疗经筋病的机理及临床应用

郝峻 1* 彭娟 2 赵楠 3(1.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诊所 武汉 430014 ;3. 武汉市东西湖区福芸堂中医门诊部

武汉 430019 ;2. 武汉市江岸区金桥中医武汉 430040)

摘要:经筋病(疼痛病)为临床常见病,“筋针”疗法对此病疗效较为突出。笔者在多次治疗中发现,将灸法与之结合,针灸合用,可称之“温筋针”法。此法可提助卫阳之气,提升通达经络、解痉止痛的效果。通过临床案例导引,结合《内经》中“燔针劫刺” 概念和经筋理论与卫气学说进行分析,探究温筋针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临床应用中所需注意的问题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筋针;艾灸;温筋针;卫气;经筋病;燔针劫刺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针灸临床中所治疗的痛证多为筋性疾病。南京中医药大学刘农虞教授 20 多年来集中研究经筋

理论及其治法,研创了“筋针”疗法,并结合 10 余年的临床使用不断优化,成为一套较完善的以无感、安全、速效为特点的经筋疾病治法[1]。2018 年笔者有幸随刘农虞教授学习筋针疗法,受益匪浅, 使自己在工作中获得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观察发现“重针轻灸”的现象在医院中普遍存在。同样, 筋针的针刺治疗与 TDP 神灯或电针仪配合使用较多,与艾灸合用甚少。笔者受到《内经》中“燔针” 概念的启发,结合艾灸提助卫气的功效,临证中遇到单纯筋针针刺效果不佳时配合灸法,将灸法与筋针结合,舒筋止痛增效明显。

  • 筋针疗法与温筋针

“筋针”疗法是以经筋理论为指导,以《灵枢·经筋》中“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为治则,应用定制的“筋针”针具,浅刺皮下筋膜层, 宣导体表卫气,舒畅调达经筋,适用于经筋病治疗的一种特殊针法[2]。其“筋穴”定位取穴方法不同于传统比量取穴,是结合人体经筋循行走向,找寻痛点、筋结点,按压舒缓点为法来选取筋穴。其特点可概括为:操作简便、起效快速、疼痛刺激小、病人接受度高。笔者在临床中如遇患者有肌肉牵拉疼痛、紧张挛缩感、活动度受限等症状时多使用此法,与普通毫针刺法相比,更为安全见效,治疗

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更好。“温筋针”可解释为“具有温热效应的筋针”,是对筋针疗法的拓展和补充, 是笔者改良传统温针灸手法,将其应用于经筋病治疗中的新手段。

  • 温筋针与温针灸法

温针灸法亦称“温针”,其名称在杨继洲《针灸大成》中有所记载,即在穴位针刺之后,取适量艾绒裹团或截取一段艾条点燃后插于针柄上,使针刺联合艾灸温通效应产生复合作用。研究发现温针灸法不仅具有温通经脉、舒筋活络、祛除寒湿之功,如遇风寒外邪入内,病程较长久郁属热者,也能“以热引热、透热外出”,可对人体机能状态进行双相调节[3]。

由于筋针刺法多采用平刺,针尖在人体皮下筋膜中推进,针体与皮肤夹角较小,某些部位几乎与皮肤平行。因此,不能采用将艾条置于针柄的方法进行温针灸。笔者进行改良,不拘泥于传统方法, 转而将艾条点燃后垂直放于砭石艾灸罐中,待燃烧充分后扣置于筋针针刺部位之上,使艾条燃烧产生的热量作用于整个筋针针刺区域。相较于传统温针灸,因为砭石艾灸罐中有隔灰纱网,掉落的艾灰不易烫伤患者皮肤,同时也更容易适时调整灸治的温度和角度,艾灸的热量不仅从针柄传导,针体和整个针刺区域都可以吸收热能,并且艾灸在相对集中的罐体空间内燃烧,其产生的化学挥发物和热辐

* 第一作者:郝峻(1986―),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