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农虞教授筋针学术思想

(香港防痛会一香港大学中医临床教研中心,中国香港999077)

[摘 要]刘农虞教授研习《内经》有关经筋理论,并结合30余年临床经验研创了一套新型针刺疗 法——筋针疗法。筋针疗法是以经筋理论为根据,利用特制的针具,选取“以痛为输"之筋穴,浅 刺皮下,无感得气,激发卫气,舒筋散结,从而速治筋性痹病、筋性腔病与筋性窍病的一种独特的 针刺疗法,具有安全、无感、速效的优点。并从筋脉分类辨病施治、经筋与卫气密切相关、解析《灵 枢•经筋》治则等方面阐述其学术观点。

[关键词]筋针疗法;经筋理论;卫气;学术思想;刘农虞

刘农虞(1958-),男,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研 究生导师、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全国统编教 材《刺法灸法学》主编杨兆民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 现任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教学顾问(硕士课程学术 主任),兼任《中国针灸》杂志编委、中国针灸学会臉 穴分会理事、江苏省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副 主任委员。从事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30多年, 倡导筋脉系统分类、以筋为中心的五体辨证思维模 式,研创经络整脊疗法、筋针疗法。擅长中医针灸诊 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软组织损伤、关节痛、偏 头痛、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耳鸣耳聋等病症,先 后发表了近50多篇论著,曾多次赴德国、墨西哥、日 本等国家讲学。

刘农虞教授发现针灸临床所见病例以经筋病为 主,故近20多年来集中研究经筋理论及其治法,于 近年研创了筋针疗法,通过10多年临床实践不断优 化,成为一套较为完善的以无感、安全、速效治疗筋 性疾病的疗法,并在2015年1月取得筋针专利。笔 者有幸跟随刘农虞教授学习筋针疗法,亲聆教诲及 临床指导,现将刘氏筋针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筋针疗法是刘农虞教授的代表针法之一,是能 有效治疗经筋病症的新型针刺疗法。该疗法根据 《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的论述,指导取穴、选用针具、巧用针法、疗效评定, 以达治疗经筋病,包括经筋痹病、筋性窍病及筋性腔

作者:丁諫(1987-),男,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2013级针灸专业硕

士研究生。E-mail: Tingho. tcmp@gmail. com 病等经筋十二痹。其刺法轻柔安全、无痛无感、浅刺 皮下、取穴简便、疗效速至、应用较广,易为大众接 受。此法实乃根于传统而创新,师古法而利现世。

1筋脉分类辨病施治

《灵枢》以极相似的格式、循行、生理、病理、治则 治法等分立了《经脉》与《经筋》两篇,说明经脉、经筋 两系统有着同等的重要性经脉与经筋两者如 营气和卫气,一阴一阳,虽独立而又不可分割。营行 脉中,经脉受营血濡养,卫行脉外,走分肉之间,令经 筋得用。营血受阻则经脉得病,卫气受遏则致经 筋病。

二者病理特点有所不同,其治疗亦有所不同。 《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出现在每经 脉病描述之后,为治疗经脉病的主旨,强调分清虚 实,在经穴上强调有感得气,施针补泻,以调营血。 而对经筋病的治疗《灵枢•经筋》则在每经所病后有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指导了舒筋 针法、取穴、疗效反应等。因应筋中无孔,病位局限, 故以“以痛为输”为取穴原则,治以“燔针劫刺”疏导 卫气,以解因卫气郁滞而致的筋挛。

现常见针刺手法皆以治脉为主,即使筋病亦从 脉治,故未能尽然发挥疗效。刘氏主张先辨明筋病、 脉病,因病施治,筋病舒筋,脉病调脉,方能有的放 矢,提高疗效。

2经筋与卫气密切相关

《灵枢•经筋》对经筋的循行分布、生理病理乃 至治疗原则均有论述。《灵枢•经筋》描述十二经筋 皆以四末为始,分布于筋肉关节处,向心循行,终于 头面与五官相连,散布体腔胸胁、腹腔、贯脊柱而不 属内脏。《黄帝内经太素》述“筋中无孔”,仅有网络 联动之功,并无气血传输之能。而《素问•痹论》描 述卫气循行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 腹,不能人于脉,与经筋的循行分布极为相似。是故 经筋乃卫气循行输布之所,经筋禀卫气之阳而得养, 而卫气性质慄悍疾利,流动迅速,故能支持经筋“主 束骨而利机关”的功能,配合人体坐立、行跑、奔跳等 动静转化的复杂联动。以上为经筋分布、作用与卫 气关系及生理特点⑶。

病理方面,《灵枢•经筋》对经筋十二痹的描述, 主要表现为沿经筋分布部位的痛证或感觉、运动异 常,与少数涉及体腔筋膜和头面筋膜病变的筋性腔 病、筋性窍病。其病位主要分布在经筋所过的体表 筋肉部位,病机为卫气不足,媵理疏松,邪气袭筋,与 卫气互结有关,卫气失其剽疾滑利之性,经筋无卫阳 之气温煦而急纵。因筋中无孔,邪气不能随气血传 变,故其病位固定而表浅。因此,经筋病以病位局 限、病情轻浅、不易传变为特点,发病与卫气的盛衰 有直接关系,所以筋针疗法,是以调畅卫气、柔筋散 结治疗筋病的针刺疗法。

3解析《灵枢•经筋》治则

筋针疗法源于《内经》,尤其是《灵枢》有关经筋 系统的理论,正确解析《内经》有关经筋的经文是学 习筋针疗法的基石。而《内经》经文文字精炼,一字 多义,往往令初学者有所困惑。刘农虞教授经过多 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在《内经》有关经筋的论述 中,归纳了数个重点,以便同道理解经筋及筋针 疗法。

3.1以痛为输⑴——筋针的取穴原则

经筋病,因卫气不足,媵理开泄,风寒湿邪乘虚 入侵,人媵袭筋为病。因风邪善行数变,侵袭人体无 常处,只要卫气与之相应,邪气得以入媵袭筋,就能 致病。因筋中无孔,不能随气血传输,故病位局限于 邪之所袭的筋肉之间,其病症以疼痛为主,以压痛 点、筋结点为主要反应,又因筋无孔穴,无气血传导, 故亦无孔穴可言,因此以局部压痛点为治疗筋病的 取穴标准。

3.2燔针劫刺⑴——筋针的施术法则

“燔针劫刺”在《灵枢•经筋》有关经筋的治法中 多次岀现,为治疗筋病的法则。历代医家对此均有 不同见解,大多认为燔针是火针、温针的说法,即筋 病需以火针、温针猝刺的方法治疗。参考《灵枢•官 针》“捽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和《灵枢•经筋》“捽 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等条文, 有学者认为燔针只能用治寒性筋痹,不能用于热性 筋痹。但却未能解释为何“燔针劫刺”四字会出现在 筋痹的所有治则上。

刘氏对此有不同的见解,指出“燔针”二字既可 解作以火烧针而后刺的针法(火针),亦可作以棒火 法加工而成的针具。针可解针法,亦可作针具解,故 文中治疗寒性筋病可以焯刺之法,燔针而刺,但热性 筋病则只用燔针之针具,以劫刺之法治之。

《内经》中的针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为针刺补 泻法,一为非补泻针刺法。前者用于调整经脉营血 以治经络脉病,进而调治脏腑之病;后者用于疏导卫 气以治经筋病症,进而兼治五体痹症。捽刺、劫刺均 为非补泻针法,“燔针劫刺”旨在以燔针的针具,施以 劫刺之法沿皮浅刺皮下,舒畅行于脉外之卫气,激发 卫气,柔筋散结,劫夺邪气,以达“以知为数"的快速 治疗效果。

3.3以知为数曲——疗效评定的依据

得气、气感是许多医家针刺治疗取效的前提,针 刺时追求患者出现酸麻胀重、针下寒、针下热等得气 感觉。然有此等感觉未必为治有疗效的唯一象征, 如上所述,治疗脉络病者,多用补泻针法,调营血以 治脉,其病在营血经脉,补虚泻实,气至得效,虽同步 随针,但诊脉可显;治疗经筋病时如仍以治脉之法, 虽可出现各种得气感,但其调治营气为主,非舒畅卫 气,故难取速效。而患者亦因惧怕针感或无耐性等 候疗效而放弃治疗E。

根据《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所述:“刺此者,必 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 皮肤痛”,即“针游于巷”的医者触感,患者无“皮肤 痛”亦为得气的象征。卫气聚集皮下,无感得气为激 活卫气的表现形式,造就了筋针无痛安全的基础。 疗效方面,《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 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即疗 效为气至的标准,而其疗效可迅速以风之吹云。刘 氏对“以知为数”的理解亦如此,指“知”为患者自身 感觉,“数'‘为快速解,经筋病病位局限、病情轻浅,如 遵“以痛为输”的取穴方式,施以“燔针劫刺”的筋针 法,可令患者快速感知疗效刘氏于临床应用筋 针疗法时,亦以患者症状实时减轻50%为度。此法 在刘氏的临床研究⑶中得到了肯定,在112例包括 颈、肩、肘、腕、腰、膝、踝、足跟的软组织损伤患者中, 均取得了明显的即刻镇痛效果。

4小结

筋针疗法是刘农虞教授经筋理论研究感悟,结 合其30余年临床经验而研发的新型针法。筋针具
有取穴简捷、定向浅刺、无感得气、安全效速等特点, 适用于治疗筋性痹病、筋性腔病及筋性窍病⑴的一 种特殊针法。该法由于无感速效安全,更适合现代 人对针刺治疗的需求,消除对针痛、得气感的恐惧, 是值得推广的针刺疗法。

参考文献

  •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 学出版社,2003.
  • 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北 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002.
  • 刘农虞.经筋与卫气[J].中国针灸,2015,35(2):185 -188.

W刘农虞.析“以痛为输”[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

(2):55-57.

  • 刘农虞.议“燔针劫刺”[:J].中国针灸,2013,33(81):102-104.
  • 刘农虞.谈“以知为数”[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 (6):
  • 刘农虞.得气与气至[J].中国针灸.2014,34(8):828 -830.
  • 刘农虞,任天培,向宇.筋针对112例软组织损伤即刻 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香港中医杂志,2014,9(4):65~
  • 刘农虞.筋针治疗筋性耳病临证体会[J].香港中医 杂志,2015,10(1):62-64.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