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微调联合筋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孙惠霞,沈艳萍

【摘 要】 目的 观察颈椎微调联合筋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18 年 6 月 - 2019 年 3 月靖江市中医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 60 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3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颈椎微调联合筋针治疗,比较 2 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 7% ,高于对照组的 70. 0% ( χ2 = 7. 680,P < 0. 01) ;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6. 7% ,低于对照组的 40. 0% ( χ2 =

9. 317,P < 0. 01) 。结论  颈椎微调联合筋针治疗颈椎病效果较好,可加快患者康复进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微调联合筋针; 临床效果

【DOI】 10. 15887 / j. cnki. 13-1389 / r. 2020. 17. 097

 

颈椎病是一系列症状的组合,发病原因主要是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和椎间盘脱出等,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颈椎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人群也越来越年轻化,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相关研究表明,筋针疗法是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特制的筋针,选取“以痛为输”之筋穴,浅刺皮下, 激发卫气,无感得气,舒筋散津,从而速治筋性痹病、筋性腔病和筋性窍病的一种独特的针刺疗法。筋针疗法具有安全无毒、 取穴简捷、无痛无感和适应证广等优点。本文观察颈椎微调联合筋针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6 月 - 2019 年 3 月靖江市中医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 60 例,均经 X 线、CT 和 MRI 等检查确诊,已排除颈椎外病变、骨结核和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随机 数字表法将 60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 30 例。对照组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 25 ~ 65 ( 42. 6 ± 2. 8 ) 岁,病程 1 ~ 11 ( 3. 6 ± 1. 4) 年; 观察组男 17 例,女 13 例,年龄 20 ~ 60( 38. 2 ± 1. 8) 年,病程 1 ~ 8 ( 3. 1 ± 0. 9) 年。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颈椎联合微调筋针治疗: ( 1) 颈椎微调: 患者取侧卧位, 采用按捏法和揉法等按摩方式,将左手拇指按压在患者的颈椎  后侧病变阶段棘突处,下颌部用掌根托住,颈部棘突上方或者  下方用右手拇指按压,后枕颈部用掌根托住。按照纵向将患者

时引起疼痛的姿势或者动作下进行活动,进而达到疏通经筋止痛的效果。在患者疼痛部位留针 15 ~ 20 min,待症状得到缓解后使用胶布进行固定,患者继续活动 30 min 后直接拔出毫针,用干棉签进行按压。急性患者进行 1 ~ 2 次筋针治疗即可,病程缓慢者 7 ~ 10 次为 1 个疗程。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比较 2 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轻度腹胀、恶心、重度腹胀、嗜睡) 发生情况。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评定疗效: 治愈: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和症状均消失,颈部、肌力和肢体功能全部恢 复正常,可进行正常工作和劳作; 显效: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和症状均明显改善,颈部、肌力和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可以 进行正常的劳作和工作; 有效: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和症状均有所改善,肢体功能、颈部和肌力有所改善,可进行轻便简单 的工作和劳作; 无效: 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肌力、肢体功能和颈部功能均无改善,甚至病情加重,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 劳作。总有效率 = ( 治愈 + 显效 + 有效) / 总例数 × 100% 。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 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 χ2  检验。P 

  1.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结 果

2. 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6. 7% ,高于对照组的 70. 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7. 680,P < 0. 01) 。见表 1。

表 1    2 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 ]

 

组别 例数 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调,采用轻微灵活的动作依照前后顺序推移和剪切病变节段, 纠正患者颈部矢状面移位情况,持续治疗 30 d,隔天治疗 1 次。 ( 2) 筋针: 参考筋针诊疗的标准,将患者分为筋肉型、筋骨型和经脉型。依据经筋理论寻找患者局部疼痛的真正原因,找到相关的疼痛部位后取相应穴位进行筋针治疗,疼痛部位进行常规

注: 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a P < 0. 01

2. 2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6. 7% ,低于对照组的 40. 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 9. 317,P  

  1. 01) 。见表 2。

表 2    2 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例( %) ]

消毒处理,患者取舒适体位,采用 1 寸毫针( 0. 35 ~ 0. 40 mm)

组别 例数 轻度

恶心 重度

嗜睡 总发生率

在患者疼痛点按照顺/ 逆经筋走形方向开 1. 2 寸处,针尖朝向疼痛点延皮 5° ~ 10°进针达到皮下筋膜层,根据患者颈部活动和病情变化随时调整针尖的方向,进针后,嘱患者采用自己平

  ( % )

对照组 30 3( 10. 0) 2( 6. 7) 3( 10. 0) 4( 13. 3) 40. 0
观察组 30 2( 6. 7) 0 0 0 6. 7a

注: 与对照组总发生率比较,a P < 0. 01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