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农虞教授应邀出席2020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

2020年12月12日应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院筋伤科主任陈小砖教授邀请,赴深圳参加了深圳市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系列活动之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暨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新进展学习班.

本次大会是深圳市中医药学会主办,深圳市中医院协办,罗湖区中医院承办.











筋针治未病-应邀出席2020佛山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年会

2020年12月6日应邀参加广东省2020年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年会、2020年度佛山市中医药创新适宜技术推广项目“耳穴诊疗技术”,市级继续教育项目“耳穴诊疗技术的临床实践应用”大会。

本次大会由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办,佛山市中医院承办,广东省针灸学会耳穴专业委员会、佛山治未病联盟为支持单位。

来自省内外中医同道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学术部王秋华主任出席举行了《耳穴诊疗入门》首发仪式,并给治未病联盟单位赠送《耳穴诊疗入门》,促进耳穴在治未病中的应用。

中国针灸学会文碧玲副秘书长到会祝贺并以“中医针灸“治未病”的运用”为主题发言,主要介绍了艾灸法在治未病中的优势。

各位主任专家均相继发言,分享了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优势。

如:林嬿钊主任“膏方与疑难杂病治疗探讨”、高修安主任“治未病学术探源及儿科临证心悟”、刘继洪主任“耳穴医疗整合模式应用”、钟伟泉主任“耳穴诊疗技术操作与常见病的耳穴处方”、徐丽华主任“耳穴诊疗技术在情志病的应用”、莫珊主任“治未病思想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李冠豪主任“调神健脾法在孕前体质调理中的体会”。

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刘继洪教授率先将筋针引入治未病领域,拓展了筋针在临床的应用范围。

我有幸也在会上分享了筋针疗法治未病的体会。首先介绍了筋针疗法的特色,其安全有效、价廉经济、无痛无感、依从性好等特点在治未病中更能发挥其优势。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交流了筋针在治未病中的应用,通过视频重点分享了筋针在术后后遗症、癌症放化疗、术后后遗症等康复中的筋针作用等。受到了与会者的欢迎!



筋针治未病

12月5日佛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主办,佛山市中医院承办了“筋针疗法与治未病学习班”,来自广东省各市县的中医同道以及广东中医药大学的针灸专业研究生共50多人参加了学习班。




 

重点介绍了源自《灵枢 经筋》的经典针法,分析了针灸临床现状以及其原因,引导大家重视经典理论的学习,读经典用临床。其后介绍了筋针疗法的基本理论“筋脉系统假说”等、基本知识(筋、经筋、经筋分布、作用、病候等)、基本技能(精取筋穴、纵横浅刺等),最后分享了筋针的临床应用并进行了实操。大家被筋针的无痛无感速效高效安全经济等特色深深吸引。

其后,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刘继洪教授,分享了“无痛筋针在治未病中的应用”,将筋针疗法率先引入治未病之中,拓展了筋针的临床应用范围。

其后在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刘继洪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了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



筋针在筋伤、骨伤病中有所作为---记2020深圳学术交流会

2020年12月13日应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中医院筋伤科主任陈小砖教授邀请,赴深圳与深圳市中医院中医同道进行了学术交流。


深圳市中医院是全国中医精英汇聚之处,深圳市中医院在光明区打造了全国最大的中医医院,设置近4000床位,13日(及当日)举行封顶仪式。这次荣幸能亲临深圳市中医院,与精英们交流学习,十分荣幸!


陈小砖教授率先将筋针疗法引入筋伤科,将专治经筋病的经典针法——筋针疗法在中医筋伤的诊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2月13日上午,在深圳市中医院会议室,与中医院的中医同道们进行了学术交流,介绍了源自《灵枢 经筋》的经典针法——筋针疗法,分享了“筋脉系统假说”、“卫筋学说”等学术观点,提出了调经当分清营卫,调营气与调卫气针法,前者主要适用于脉络病的针法,后者适用于筋皮病的针法。

其后,陈小砖教授分享了筋针在筋伤科诊疗中的应用。

最后,进行了筋针实操示范。

课后大家进行热烈讨论。

其中,很高兴与骨伤科大主任曹亚飞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探讨了筋针的作用机理及在骨伤科中的应用。


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临床观察

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临床观察

刘农虞

(南京中医药大学 )

摘要 目的:观察筋针治疗不同部位软组织损伤即刻止痛效果。方法:对140例软组织损伤病例、14个损伤部位采用筋针治疗,按照“以痛为输”的取穴原则,根据损伤部位,每处循筋选取1~3个筋穴,分别治疗1~5次,共计676例次。使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即刻止痛效果。结果:经筋针治疗后患者VAS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不同治疗次数中, 每次筋针治疗后VA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筋针治疗后各部位软组织损伤VAS评分比治疗前分别明显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筋针对各部位的软组损伤均有即刻镇痛效果,不同治疗次数均显示有即刻镇痛效应。
关键词 软组织损伤;筋针疗法;即刻镇痛;经筋
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for Soft Tissue Injury: A Case Series
Liu Nongyu, Ren Tianpei, Xiang yu (Chinese Medicin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ong Kong99907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for soft tissue injury. Methods:Observing the changes in VAS score of th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soft tissue injury before and after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Results:Observing 140 patients, totally 14 sites of injury, 676frequencies of soft tissue injuries showed a decrease in VAS score after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P<0.001). In grouping by the frequency of treatment, there was a decrease in VAS score respectively after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P<0.001). In grouping by the sites of soft tissue injury, there was a decrease in VAS score respectively after the acupuncture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P<0.001).Conclusion:There is an 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for different sites of soft tissue injury. Also, the effect has been shown in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treatment.
Key words Acupuncture; Soft tissue injury; Immediate analgesic effect; Muscle meridian
软组织损伤是指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自身疾病等原因造成人体的皮肤、皮下浅深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韧带、关节囊、滑膜囊、椎间盘、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的病理损害。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功能障碍等,是临床的常见病症,更是针灸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运动、神经系统疾病在针灸疾病谱中占首位 [1-2], , 其所引起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成为成年人降低工作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速,工作方式的改变,精神压力的增大,软组织损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患者不断寻求中西医药治疗,希望能得到既无毒副作用,又能快速镇痛的疗法。为此,笔者研创了筋针疗法,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属下的两所中医临床教研中心, 观察时间为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1月30日。共观察了140例, 其中男51例, 女89例;年龄19~88岁,平均(51±11)岁;患者疼痛部位为一处或数处,合计共治疗676例次数(以1次治疗1处为1例次数,如患者有几处软组织损伤,1次同时治疗几处则计作几次治疗,称为几例次数)。本组14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部位分布见图1。

图1 14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损伤部位分布

1.2诊断标准

参照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标准[3]。

1.3纳入标准

①合乎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岁以上;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能提供相关数据者。

1.4排除标准

①开放性软组织损伤;②伴有韧带完全断裂或骨折者;③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者。

1.5剔除标准

①研究中自行退出或资料不全者;②研究中出现严重并发症者。

2. 治疗方法

使用0.30 X 30mm一次性筋针。按照“以痛为输”[3]的取穴原则,根据损伤部位,每处循筋选取1-3个压痛点或筋结点为筋穴。常规皮肤消毒后进针,沿皮透刺20-25mm。如患者疼痛无明显减轻,可调整进针角度与方向, 直至病人痛楚减轻。留针5min后, 仍能维持镇痛效果, 则完成治疗; 如疼痛未减或加重, 可重复上述操作1次。留针20分钟后出针,即刻填写VAS评分表,为针后疼痛指数。每次治疗采集针刺前后各1次记录。每周治疗2~3次。治疗与资料采集分别由专人负责。

3. 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

对所有病例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即刻填写VAS评分表,由专人负责采集数据,采集人员不参与治疗。VAS评分为一1-10cm长直尺,分别记为1-10分, 1分为无痛,10分为无法忍受的疼痛,其间2~3分为轻度疼痛;4-5分为中度疼痛;6-7分为重度疼痛;8-9分为剧烈疼痛。

3.2. 统计学处理

将接受筋针治疗5次以内的有关数据,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分析采用Wilcoxon signed-rank test检验。并由第三者负责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3.3 治疗结果

(1)本组14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共治疗676例次数,治疗前后的VAS评分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14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x±s)
组别 例次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145(21.45) 4.20±1.73 2.25±1.11 <0.001
67(9.91) 5.16±1.57 2.87±1.25 <0.001
47(6.95) 4.13±1.76 2.50±1.42 <0.001
49(7.25) 4.12±1.80 2.51±1.51 <0.001
腰臀 137(20.27) 3.93±1.65 2.25±1.27 <0.001
85(12.57) 3.89±1.97 2.10±1.07 <0.001
足踝 73(10.80) 4.41±1.78 2.66±1.31 <0.001
其他 73(10.80) 3.99±1.71 2.64±1.57 <0.001
总计 676(100) 4.20±1.77 2.43±1.30 <0.001
表1显示, 经过筋针治疗后,颈, 肩, 肘, 腕, 腰臀, 膝, 足踝各组VAS评分皆分别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筋针分别对颈, 肩, 肘, 腕, 腰臀, 膝, 足踝等不同部位的软组织损伤均有即刻镇痛效果。

(2)治疗次数分析.

按治疗次数分组, 本组14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最少治疗1次,最多治疗5次。各次治疗前与治疗后的VAS评分进行比较。见表2
表2 140例软组织损伤患者分次筋针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x±s)
治疗次数 例次数 治疗前 治疗后 P值
1 257 4.85±1.67 2.51±1.42 <0.001
2 172 4.03±1.80 2.44±1.39 <0.001
3 109 3.94±1.77 2.34±1.23 <0.001
4 74 3.35±1.53 2.10±0.90 <0.001
5 64 3.57±1.51 2.20±0.98 <0.001
共计 676 4.20±1.77 2.43±1.30 <0.001
表2显示, 经不同治疗次数筋针治疗后, VA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提示筋针疗法对软组织损伤在不同治疗次数均显示有即刻镇痛效果。

4.讨论

筋针疗法是笔者在《内经》有关经筋理论研习的感悟中,经30多年的针灸临床工作实践逐步提炼而研发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是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特制的筋针,刺激“以痛为输”之筋穴,浅刺皮下,激发卫气[4],无感得气[5],舒筋散津,从而速治筋性痹症、筋性腔病与筋性窍病的一种独特的经典针法。由于本法痛轻效速,安全易用,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软组织损伤属中医筋性痹症范畴,又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了验证筋针对筋性痹症的快速止痛效果,同时揭示“以知为数”的内在含义,进行了筋针对软组织损伤的即刻镇痛效果的初步临床观察。由于疼痛为自觉症状,易受多种因素干扰,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干扰,笔者采用了VAS量表观察其筋针治疗前后的即刻变化,摸索筋针镇痛的有关数据,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本次临床观察仅收集了治疗5次以内(包括5次)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治疗了140例,共计676例次数的软组织损伤的病例, 结果提示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即刻镇痛效果,不同部位软组织损伤筋针治疗后均显示有明显即刻镇痛效果,且于不同治疗次数也显示筋针对软组织损伤有即刻镇痛效应。
软组织损伤属中医经筋病范畴,筋针疗法遵循《灵枢·经筋》原意,采用“燔针劫刺” [6的刺法,在”以痛为输” [7]的取穴原则指导下,根据软组织损伤部位循筋选取筋穴,收到了“以知为数” [8之快速镇痛的临床效果。
经筋与经脉,是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的二个网络体系[9-10]。反观针灸临床,经筋病与经脉病不分,均采用传统针法进行治疗,故难以取得快速见效的临床效果。当然筋针与传统针法在治疗软组织损伤方面镇痛疗效的差异,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引入循证医学的概念,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揭示筋病治筋,脉病治脉的内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具有明显的即刻镇痛效果,不同部位的软组织损伤均显示有即刻镇痛效应,且于各治疗次数中均显示其即刻镇痛的优势,是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值得研究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齐丽珍,黄琴峰,黄颖,等.从现代中医期刊透视针灸疾病谱[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11):46-50.
[2]杜元灏,李晶,孙冬纬,等.中国现代针灸疾病谱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27(5):373-378.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3.
[4]刘农虞. 经筋与卫气[J].中国针灸,2015,35(2):185-188
[5]刘农虞.“得气”与“气至”[J].中国针灸,2014,34(8):828-830
[6]刘农虞.议“燔针劫刺”[J].中国针灸,2013,33(S1):102-104
[7]刘农虞.析“以痛为输”[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55-57
[8]刘农虞.谈“以知为数”[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6):67
[9 ]薛立功,张海荣.经筋理论与临床疼痛诊疗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
[10]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76-77.

「筋(肌)急則痛」

「筋(肌)急則痛」

Acute principle of tendons (muscles)

劉農虞 LIU Nongyu

(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南京 210023)


[摘要] 痹證的基本病機是經絡不通,氣血痹阻。這僅強調了脈痹「不通則痛」之病機。反觀針灸臨床,筋痹更為多見。為此重溫《靈樞》有關經文,認識到筋痹的病機為「寒則筋急」,結合從「恢刺、浮刺」等緩急止痛法中研發的筋針療法的臨床應用,由此提出了「筋(肌)急則痛」之筋痹的病機概念,有利於指導針灸治痹的臨床應用。
[關鍵詞] 痹證;病機;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筋(肌)急則痛;筋脈系統;脈痹;筋痹;肌痹
痹證是臨床的常見病,更是針灸科的常見病與多發病。痹證是由於風、寒、濕、熱等邪氣閉阻經絡,影響氣血運行,導致肢體筋骨、關節、肌肉等處發生疼痛、重著、酸楚、麻木,或關節屈伸不利、僵硬、腫大、變形等症狀的一種疾病。輕者病在四肢關節肌肉,重者可內舍於臟。
痹證的發生與體質因素、氣候條件、生活環境及飲食等有密切關係。正虛衛外不固是痹證發生的內在基礎,感受外邪是痹證發生的外在條件。風寒濕熱痰瘀等邪氣滯留肢體筋脈、關節、肌肉,經脈閉阻,不通則痛,是痹證的基本病機。正如《素問‧痹論》所言:「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素問‧ 四時刺逆從論》云:「厥陰有餘病陰痹,不足病生熱痹」。痹證日久,常見病理變化,一是風寒濕痹或熱痹日久不愈,氣血運行不暢日甚,瘀血痰濁阻痹經絡,可出現皮膚瘀斑、關節周圍結節、關節腫大、屈伸不利等症;二是病久使氣血耗傷,因而呈現不同程度的氣血虧虛和肝腎不足的證候;三是痹證日久不愈,複感於邪,病邪由經絡而累及臟腑,出現臟腑痹的證候,其中以心痹較為常見。故《素問‧痹論》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於其合也。故骨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腎。筋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肝。脈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心。肌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脾。皮痹不已,複感於邪,內舍於肺。」臨證常見風寒濕痹、風濕熱痹、痰瘀痹阻、肝腎兩虛等證型 [1] 。
就痹證的病機而言,不外風寒濕熱痰瘀等邪阻經絡之「不通則痛」,與氣血虧虛,肝腎不足,筋骨失養之「不榮則痛」兩類。但重溫《內經》有關痹證的論述,《內經》不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對其病因病機、證候分類以及轉歸、預後等均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如痹證有五痹之分。《素問‧痹論》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靈樞》中更有《靈樞‧經筋》專篇論述筋痹,將筋痹分別命名為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孟夏痹、仲夏痹、季夏痹、孟秋痹、仲秋痹、季秋痹、孟冬痹、仲冬痹、季冬痹等十二筋痹。反觀針灸臨床,痹證除脈痹以外,還有筋痹、肉痹、骨痹、皮痹,尤其以筋痹多見。為此《素問‧調經論》指出:「其病所居,隨而調之。病在脈,調之血;病在血,調之絡;病在氣,調之衛;病在肉,調之分肉;病在筋,調之筋;病在骨,調之骨」之辨位施治的針刺調經法。
劉氏 [2] 認為,經筋與經脈是既有聯繫更有區別的二大網路系統。筋、脈具有各自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的特點。經脈與經筋,猶如營氣與衛氣,可分而不可離。經脈受營血而養,經筋得衛津而用。雖津血同源,營衛同氣,但布散不同,功能有別。營氣循行經脈,營血受阻則脈病;衛氣布散經筋,衛津鬱滯則筋病,臨床當分而治之。《針灸學》 [3] 明言,痹證的基本病機是經絡不通,氣血痹阻。針灸治法為通經活絡,行氣止痛。匯出了脈痹「不通則痛」之病機,那麼筋痹的病機是甚麼?
查閱《靈樞‧經筋》,經曰:「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可見,寒則筋急是筋痹的主要病機,病候主要表現為「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疼痛作為經筋病的主要病理反應 [4] ,在《靈樞‧經筋》病候中描寫得很詳細。靈樞經筋症候共115個,其中感覺異常症候為73個,運動障礙症候23個,其它臟器症候19個。經筋病的症候以感覺異常症候為主,佔63.5%,而在感覺異常症候中以痛、轉筋、支為主要症候(包括敘述模糊的如「當所過者支、轉筋、痛」有7條經筋之中分述18條),分別「痛」有33個、「支」有13個、「轉筋」有14個症候。尤其對痛的描述最為詳盡,指出疼痛的性質與部位。如疼痛的性質有痛、支痛、引痛、扭痛、轉筋痛等;指明疼痛部位,如跟、內踝、膝內輔骨、內輔、陰股、髀、肘內銳骨後廉、腋下、腋後廉、繞肩胛、眇、季脅、兩脅、脊內、胸、缺盆、膺乳、膺中、頸、頷、臍、陰器、耳痛等;以及有5條筋以「當所過者痛」描述(手太陽、太陰、陽明、少陰筋與足少陰筋)。經筋病的症候之中,疼痛佔總症候的28.7%,佔感覺異常症候的63.5%。
當然,痹證中並非僅表現為疼痛,還有支、轉筋、運動障礙等症狀,正如《素問‧痹論》曰:「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在於皮則寒。故具此五者,則不痛也。」並解釋了不痛之因,「痹,或不痛,或不仁……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痛」(《素問‧痹論》)。《靈樞‧經筋》中也列舉了不同部位筋急所致的疼痛以外的臨床表現,如足太陽之筋……項筋急(可致),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足少陽之筋……膕筋急(可致),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眇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可致),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蹻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足陽明之筋……腹筋急(可致),引缺盆及頰,卒口僻……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手太陽之筋……頸筋急則為筋瘺頸腫;手太陰之筋……脅急吐血;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眥急不能卒視等。
綜上所述,筋痹病機為「寒則筋急,筋急則痛」。外感寒邪或邪侵寒化為筋痹的主要病因,筋急是筋痹的主要病理變化 , 而疼痛是筋痹的 主 要 臨 床 表 現 。在《靈樞‧官針》中更明確指出了針刺治療筋急的緩急止痛刺法,即恢刺法。經曰:「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經筋主要指肌腱、筋膜和韌帶,也包括了肌肉與部分神經。《說文解字》曰:「筋,肉之力也」,「筋為剛」(《靈樞‧經脈》),由於筋、肉體陰用陽的特殊關係,《靈樞‧官針》又有「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之針刺治療肉痹的緩急止痛刺法。為此在「寒則筋急」、「寒則肌急」的病機指導下,整合「恢刺」、「浮刺」法而研發了專治筋痹的筋針療法 [5] ,並將筋針驗證於臨床,在診治經筋痹中收到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6-9] 。由此在「不通則痛」「不榮則痛」的基礎上,補充了「筋(肌)急則痛」的筋痹的病機概念。
綜上所述,痹證病機有三:一是臟腑病變,導致氣血不足或精血虛少,筋骨失養所致的「不榮則痛」;也可因臟腑病變,繼生痰瘀,閉阻脈絡所致的「不通則痛」。二是外感風寒濕熱之邪,邪阻脈絡導致的「不通則痛」。三是衛陽不足,邪侵肌腠 [10] ,寒則筋(肌)急而致的「筋(肌)急則痛」。其針刺方法各不相同,「不榮則痛」者,當在有感得氣下施行針刺補法,以達補氣養血益精治痹之目的;「不通則痛」者,則在有感得氣下採用瀉法或平補平瀉之導氣針法或刺絡放血針法,達到祛邪通脈活絡止痛的目的;「筋(肌)急則痛」者,應在無感得氣 [11] 下使用縱橫平刺之筋針之法,實現柔筋解肌之緩急止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周仲瑛. 中醫內科學[M].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2003.1 481-483。
[2] 劉農虞. 筋脈系統假說[J]. 中國針灸,2017,37(1): 79-83
[3] 梁繁榮、王華. 針灸學[M].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北京2016.8 241-242。
[4] 劉農虞. 析「以痛為輸」[J]. 針灸臨床雜誌.2014,30(2):55-57
[5] 劉農虞、劉恒志. 筋針療法[M].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2016.6 92-94
[6] 劉農虞等. 筋針治療軟組織損傷即刻鎮痛效果的臨床觀察[J] .中國針灸, 2015,35(9): 927-929
[7] 劉農虞. 筋針治療筋性耳病臨證體會[J]. 香港中醫雜誌,2015,10(1)62-64
[8] 劉農虞. 筋針治瘖病案感悟[J]. 中國針灸, 2015,35(S1):91-92
[9] 劉農虞. 經筋理論指導診治盆腔疾患的新思路[J]. 中國針灸, 2015,35(S1):72-74
[10] 劉農虞. 筋針的作用機理探析[J] . 中國針灸, 2015,35(12):1293-1296
[11] 劉農虞. 得氣與氣至[J]. 中國針灸, 2014,34(8):828-830

The main pathogenesis of bi-syndrome are stagnation of meridians, qi and blood. These only point out that blood vessels disorder causes the pain experienced in bi-syndrome. However, sinew disorder is a more commonly bi-syndrome seen in acupuncture clinical practice. A review on texts related to sinew disorder in Lingshu reveals that its pathogenesis is due to cold syndrome which induces muscle spasm and the acupuncture techniques used to relieve such pain are HuiCi and FuCi needling techniques.
These lead to the invention of Sinew acupun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sinew bi-syndrome is caused by sinew rigidity, which has broadened the acupuncture methods used in treating bi-syndrome. bi-syndrome, pathogenesis, stagnation-induced pain, deficiency-induced pain, sinew rigidity-induced pain syndrome, meridians system, blood vessels bi-syndrome,sinew bi-syndrome, muscle bi-syndrome
(編委:陳得生審校2020.01.17)
氣血不足、精血虧虛 —— 不榮則痛 補法
臟腑病變 有感得氣
痰濕內生、瘀血內停 瀉法
痹證 不通則痛
外感六淫 風寒濕熱,邪阻脈絡 導氣法
外感勞損 衛氣不足,寒則筋急—— 筋(肌)急則痛
無感得氣 筋針法

談“以知為數”

談“以知為數”

劉農虞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中國香港)

摘要:“以知為數”是經筋病治則之一,以往學者對此有多種解讀,河北醫學院的《靈樞經校釋》一書中注釋道: “知”, 治病獲效或病癒的意思, “數”, 指針刺次數的限度,將此語解釋為“針刺的次數以病癒為度”。 胥氏將“知”字解釋為針感, 將“數”字解釋為道理、法度、規律、標準,將“以知為數”釋為“以知為度”。筆者認為“知” 作“知覺” 解,結合原文釋為“感知治病療效”;“數” 作“速度” 解,結合原文釋為“快速”;“以知為數”宜解讀為:經筋病,取“以痛為輸”採用“燔針劫刺”等特殊的經筋針法後,均能取得“一刺則衰, 二刺則知, 三刺則已”的快速見效的效果,即“快速感知療效”之意,更為符合《靈樞·經筋》的本意。由此提示,臨證當分清經脈病與經筋病,治經經法,療筋筋法,法不對證,則難以取得快速療效。所以正確解讀經文,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Discussing “Yi Zhi Wei Shu(以知為數)”
Liu Nong Yu
(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SAR)
Abstract:“Yi Zhi Wei Shu(以知為數)” is the principle of treating musculature zone diseases. There have been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Rectification of Miraculous Pivot, Hebei medical College” gives the following explanation. “Zhi, (知)” means the recognition of therapeutic efffect or curing . “Shu,( 數)” means the limit of the frequency of needling. “Yi Zhi Wei Shu(以知為數)”gives the meaning that the limit of the frequency of needling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recognition of therapeutic efffect or curing. Xu”s gives another point of view. “Zhi, (知)”means needling sensation. “Shu,( 數)” means the laws, rules, regulations or standards. “Yi Zhi Wei Shu(以知為數)”gives another meaning, reaching the needling sensation comply the standard. From my point of view, “Zhi, (知)” means perception. Under the scriptures, it is also a kind of perception knowing the therapeutic effect. “Shu,( 數)” means quick. “Yi Zhi Wei Shu(以知為數)”should be read like this. In musculature zone disease using special methods “Fan Zhen Jie Ci,( 燔針劫刺)“ in the principle of “ the pain site as the acu-point,( 以痛為輸)” results “relieving in first, improving in second, curing in third” , such kind of the quick observable therapeutic effect. This interpretation should be more likely sticking on the original meaning in the paragraph of musculature zone, Miraculous Pivot. Here comes with a hint. In clinical practices, it is a must to differentiate the disease between musculature zones or 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Each condition comes with its own respective solution. Mismatching cannot result a desirable quick observable therapeutic effect. Reading the scriptures in the correct way can give a critical mind in clinical practice.
[關鍵字] 以知為數;經筋;經筋病;經筋療法
“Yi Zhi Wei Shu(以知為數)”;meridian sinews ; meridian sinews syndrome;meridian sinews therapies
近幾十年來中醫對經筋理論與經筋病的研究取得了許多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在針灸、骨傷學界,並相繼成立了各級經筋學會,為經筋與經筋病的研究、交流提供了平臺。學界一致認為經筋理論指導下診治的經筋病有別於經脈病,她隨經脈分佈,受經氣濡養而發揮“主束骨利機關”的作用。其病變主要表現為“筋急”“筋縱”二類,其治則為“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我從事針灸工作近30年,觀之針灸臨床,經筋病是主要的一類病證,為此近十多年來轉向經筋理論與經筋病的研究,尤其是在經筋病新療法——皮下針的研創過程中,對“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中的“以知為數”有些新的認識,與同道商榷。

《靈樞·經筋》中,每一段經筋病的結尾部分都有一段內容幾乎完全相同的文字: “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其中對“以知為數”難以理解,為此查閱了許多資料,主要有以下幾種解釋:
1、 河北醫學院的《靈樞經校釋》一書中注釋道: “知”, 治病獲效或
病癒的意思, “數”, 指針刺次數的限度。在原文的語譯中, 將此語解釋為“針刺的次數以病癒為度”。
2、 胥氏[1][2]分別對“知”、“數”二字進行瞭解讀:
關於“知”字, 許慎在《說文》解釋說: “知, 詞也。從口, 從矢。” “知”字的基本含義指的是知覺。關於“數”字, 許慎在《說文》注曰: “數, 記也。”其本意指的是計算。此外還可做法制講、順序解。綜上所述, “以知為數”中的“知”字和“數”字有幾種含義, 因此, “以知為數”可以作出幾種不同的解釋。比較而言, 將“知”字解釋為針感, 將“數”字解釋為道理、法度、規律、標準; 簡而言之, 也就是將“以知為數”釋為“以知為度”, 更為符合《靈樞·經筋》的本意。
以前每當閱讀時,對“知”字的解釋較能接受,但對“數”字的解讀不夠清晰,似乎有牽強附會的感覺,但筆者也無理想的注解方法。近10多年來隨著經筋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療法的不斷湧現,如朱漢章的小針刀、田紀均的刃針、宋立功的長圓針、宣蟄人的密集型銀針、符仲華的浮針等,對經筋病症均取得了快速見效的臨床治療效果。尤其是筆者在研創“龍針”的過程中,更有深切體會,為此漸漸對“數”的含義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其實“數”在中醫中最常使用的是指“快速”的意思,如脈象中的“數脈”。《素問·脈要精微論篇》“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但大家似乎均在回避這一話題,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得不到臨床的佐證。筆者認為“知” 作“知覺” 解,結合原文釋為“感知治病療效”;“數” 作“速度” 解,結合原文釋為“快速”;“以知為數”宜解讀為:經筋病,取“以痛為輸”採用“燔針劫刺”等特殊的經筋針法後,均能取得“一刺則衰, 二刺則知, 三刺則已”的快速見效的效果,即“快速感知療效”之意,更為符合《靈樞·經筋》的本意。
古人在《靈樞》中將《經脈》《經筋》分述,目的就是告知世人,臨證時當辨別經脈病與經筋病,經脈由於內聯外絡,輸送營養、生命資訊至各臟腑組織器官,病理情況下輕則經脈病,重則影響相應臟腑組織器官,故病變較深、病情複雜,為此創立了各種取穴、配穴、針灸補瀉等方法。而經筋隨經脈分佈,受經氣濡養而發揮“主束骨利機關”的作用。經筋病如《靈樞·經筋》所載:“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指出經筋病主要分為筋急、筋縱兩類。從《靈樞·經筋》對各經筋病的描述及病理表現,筋急,即表現為筋肉組織拘急、痙攣、強直、引掣、扭轉等,故其病位較淺、病情單純, 由此提出了“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的經筋病的治則。以往我們臨證經脈病、經筋病不分,以經脈病的治法治療經筋病,則法不對證,故難以取得快速療效。所以正確解讀經文,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胥榮東,王君.“以知為數”釋義[J].上海針灸雜誌,2006,25(2):49-50.
[2]胥榮東.《靈樞·經筋》治則簡析[J].針灸臨床雜誌,2010,26(10):64-67.

悦读使人进步 筋针解除痛苦(读《中国针灸》“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临床观察有感)

悦读使人进步 筋针解除痛苦

---读《中国针灸》“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临床观察有感

赵医生  郑州市中心医院针灸理疗科主任医师


一、 认识筋针

2015年11月,刘农虞教授到河南中医药大学讲学,我第一次了解到筋针疗法,因当时工作繁忙,无法亲临聆听刘教授的讲授,后得知刘教授在江西南昌举办全国第一期筋针疗法培训班,遂派科室骨干参加,回来后即刻运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逐渐对筋针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拜读了刘农虞教授发表于《中国针灸》2015年9月第35卷第9期“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临床观察的文章之后,对筋针治疗筋性痹症有了更深的认识。后又多次参加刘农虞教授的筋针疗法学习班,使我在筋针理论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对日后的筋针临床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 验效筋针

从事针灸临床20多年,一直坚持使用传统的针刺方法,但有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自从使用了筋针疗法以后,在治疗软组织损伤及急性疼痛等方面取得了病人十分满意的疗效,在每天的就诊患者中,越来越多的使用筋针疗法。也使我在治疗软组织损伤疾病方面更加自信。印象最深的是来自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 家庭医学系主席,家庭医学、医学、老年医学和肿瘤学教授,霍华德·伯格曼(MD,FCFP,FRCPC)先生。他于2017年4月6日来郑州市中心医院参加“银杏—新视野”第五届“当代白求恩在行动”(郑州站)全科医学学术研讨会活动。在从新郑机场回郑州的路上说其腰部疼痛,很想用中国的针灸试试。到医院后,我详细询问病史得知其8年前第一腰椎有骨折病史,之后久坐或劳累后左侧腰部经常酸困疼痛。这次由于长途奔波,腰部疼痛不适,查左侧腰二、三椎体旁压痛明显,可触及明显的条索状筋结点,采用筋针疗法,仅针刺一针,让其活动患部,疼痛明显减轻,连连说:“Better, better!”,并要求与其合影留念。

三、 传播筋针

运用筋针疗法以来,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及针灸同道的好评,尤其是到基层卫生院及广大乡村义诊期间,筋针疗法更适宜在那里推广,许多基层临床医生对筋针治疗疾病的疗效尤为称赞,希望能学习到这种简便、无痛、速效的特种针法。基于此,我为乡村医生举办了筋针疗法学习班,并成功申请并举办了河南省中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筋针疗法学习班,宣传了筋针疗法创始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刘农虞教授及筋针临床典型病例分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筋针疗法”源自于《黄帝内经》,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刘农虞教授通过对《灵枢∙经筋》的挖掘整理,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而研创的一种新型特色针刺疗法。筋针疗法是在经筋理论指导下,遵循《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治则,采用“以痛为输”为主法,选取筋穴,应用筋针,浅刺皮下,激发卫气,无感得气,导气布津,舒畅经筋,取效快捷,适用于治疗经筋病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具有安全无毒——浅刺皮下、卧针而刺;取穴简捷——以痛为腧、以结为腧、以舒为腧;无痛无感——无痛进针、无感得气;即刻见效——针刺后即可达到明显效果;简便易学——取穴简捷、刺法简单;适应症广——筋性痹病、筋性腔病、筋性窍病;经济方便——一针在手、随时随地施治等特点,筋针疗法对于经筋痹病具有很好的疗效。适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等各种痛症,更适合现代人对针刺治疗的需求,尤其对畏惧针刺的肌肉关节疼痛患者,消除对针痛、得气感的恐惧,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针刺疗法。

悦读《中国针灸》,拓展筋针埋线(读《筋针的作用机制探析》的启发)

悦读《中国针灸》,拓展筋针埋线

---读《筋针的作用机制探析》的启发

张医生 南通市通州区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南通226300

筋针埋线术,是在筋针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皮下浅层埋线术。即按筋针辨治,选取筋穴,运用埋线针具将可吸收性埋线材料,植入皮下浅筋膜层,以治疗经筋病的一种埋线方法。

1.渊源

2015年10月末,有幸参加常州《中国针灸》杂志社主办的《微创埋线有奖征文大赛暨中医针灸临床创新与实践研讨会》,获《中国针灸》2015年S1期杂志,读其《筋针治喑病案感悟》一文,遂对刘农虞教授的筋针疗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次日,目睹刘教授参会交流演示,即为其理论之系统,效果之快捷而折服。回医院搜读《中国针灸》2015年02期《经筋与卫气》、12期《筋针的作用机制探析》,豁然开朗,运用筋针,常获奇效。思筋针治经筋病有效,仿筋针法皮下埋线亦应如是。遂尝试埋线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觉即时止痛效果不亚于针刺围刺,且长效镇痛效果更优。随之,筋针埋线常常用之。2016年7月,参加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筋针疗法暨针灸创新技术培训班”后,思路更明确,方法更成熟。经数百例运用,经验是筋针埋线,只要选对适应症,一次临床治愈过半,是个简便、廉价、有效、微痛的针灸疗法。

2.机理

刘农虞教授在《筋针的作用机制探析》中小结为:经筋主要指位于皮下的筋膜、肌腱、韧带神经等,类似于皮下浅深筋膜,是皮下卫气布散之处。卫气柔则养筋、充养皮肤、发挥协调运动及卫外的功能。一旦卫气不充,腠理空虚,风夹寒、湿、热邪则乘虚入腠袭筋,卫气与邪气相合则筋病。故宣导卫气,疏调经筋是治疗经筋病的关键。而筋针的浮而浅刺、定向透刺、无感得气,起到宣导卫气,疏调经筋的作用,从而实现以知为数,“气至乃休”的治疗效果。
刘农虞教授的筋针疗法,是利用筋针,选取“以痛为输”的筋穴,浅刺皮下,激发卫气,无感得气,舒筋散津,从而速治筋性痹病、筋性窍病与筋性腔病的一种独特针刺疗法。筋针之形是浅刺皮下而不入肌层,故可无感。筋针之神乃从卫取气,激发卫气功能而布津舒筋,行气祛邪,因卫气漂疾滑利,故可速效。筋针刺法之特色是入针微痛和无感。刘教授指出,临床针刺工具不必拘泥于他发明的筋针针具,只要符合以上形神,皆可称为“筋针疗法”。今笔者在筋针理论指导下的“以线代针”的皮下埋线法,是具备以上形与神的,故呼之为筋针埋线疗法。

3.方法

3.1 埋线术式 笔者采用对折穿刺埋线术,皮下浅层埋置PGLA编织线于筋穴的方法。即镊取3-0 PGLA可吸收性外科缝线2-4 cm一段,将小部分从注射针尖前插入针管内,余下部分留在针尖外,折弯后转向针座方向轻拉,至缝线不再滑动为止,线体呈V型对折。然后选取筋穴,押手提捏或舒张穴部皮肤,避开动静脉、毛孔。刺手执注射器快速斜刺入皮,卧倒针筒,皮下摸索进针,至理想处后,押手轻轻侧压针尖处,刺手旋退针尖。出针后,线体即留置穴中。创口处敷贴输液贴,3天内不沾水。
3.2 筋穴选择 按照筋针疗法“以痛为输”、“以结为腧”、“以舒为腧”的取穴原则。即循患筋或相关经筋,揣摸找寻结节、压痛,支转的条索等反应点作为筋穴。刘教授总结这些点为压痛点、筋结点、“按之快然”点、肌筋膜激发点或按神经节段取点 。
3.3 疗程:因择线不同而异。选PGLA编织线,一般7-10天一次,3次为一疗程。
3.4 经筋辨病,确定适应症:适应症为经筋病。埋线一般只针对病程半月以上者。经筋病分筋性痹病、筋性腔病、筋性窍病。筋性痹病临床常与五体相互影响而出现兼证,根据临床表现又可分为筋肉型、筋脉型、筋骨型、筋皮型与筋脉骨型。一般结合病史和症状可以辨识。但临床有时难以明确区分。笔者所遇筋痹大多为风寒湿邪郁卫气而客舍经筋所致。临症,先行筋针试治,凡症状减轻50%以上者,随后取筋针之筋穴,继予皮下埋线。反之,即改体针或一般深层埋线法等。筋针埋线法一般初次见效过半,2-3次即愈。如初次不效,二诊就改用深入肌层埋线法。三诊不效,换其它经筋治法,如小针刀,粗针疗法等。病程不足半月,或青年者,只需筋针即可。

4.特色

4.1微痛无感: 执持注射器进针,把握便利,易于发力,故可入皮快速,入皮即止,加之选点特定,可以微痛。入皮之后,不入肌层,仅在皮下浅筋膜层行针,几无疼痛和酸麻胀重等针感,故称无感。术后,触摸筋穴,或有轻微触痛,3天内消失。
4.2安全: 皮下埋线不入肌层,不入体腔,不会触及重要脏器和神经血管,是为安全。所埋线体,为PGLA编织线,为高分子聚合线,无过敏之虞。卧位埋线临床未见晕针。因恐惧而晕针者,在试用筋针之初即已发生,可以预防。
4.3速效且持久: 试用筋针有效,继之皮埋,针具较筋针为粗,对机体刺激量较筋针为大,激发卫气之效能也肯定,故即时速效同筋针。埋线后,线体留置,以线代针,具有持续针刺效应,故可长效。
4.4经济:7-10天一次,减少诊疗时间成本。

5.典型病例

5.1椎间盘突出
姜某,男,53 岁。2016年8月6日就诊。腰痛2月余。宿疾腰椎间盘突出10余年,近2月来,无诱因腰痛渐重,1周前始出现转侧困难,咳嗽疼痛加重,无下肢放射痛。查见,L3-5棘突右压痛。是为足太阳筋病,筋穴压痛点筋针:右志室横刺皮下透向L3夹脊,右大肠俞浅刺向内上,腰阳关向上皮下刺,刺毕,患者痛减8成。继予筋穴对折穿刺法皮下埋线。8月12日,患者复诊自述。腰痛消失,活动正常。已恢复常态,但晨起时觉腰有点僵,稍活动后即正常。
5.2肋骨外伤性疼痛
邱某,男,70岁。2016年7月22日初诊,因冬病夏治咳喘而来,诊为肺胀。患者述,既往右肋骨有外伤史,一直疼痛隐隐。每次咳喘发作,右肋疼痛难忍。近来咳喘非发作期,但疼痛尤甚,疼分7-8。查第三肋骨,胸肋关节处及肺俞处压痛。诊为筋骨痹,予皮下埋线两压痛点。术毕,患者述,疼分3分左右。8月22日患者来诊腰痛,述埋线后一周左右至今,肋骨疼痛一直未作。

作者简介:张新艺,男,1966-,副主任中医师,南通市通州区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研究方向:埋线方法、筋针疗法及其临床运用

一次偶然悦读,助我事业成长(读《“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临床观察》)

一次偶然悦读,助我事业成长

读《“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临床观察》体会

张医生 江西省南丰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


我是江西中医学院骨伤专业毕业,毕业后10余年一直在门诊工作,平时接触了许多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患者,虽也用针刺治疗,但每每不能即刻见效,于是针刺的少,推拿的多,有些疾病干脆直接封闭治疗,虽见效快,但也有反复发作的,多次治疗后还痛的就束手无策了;颈椎病、各种急慢性腰腿痛的患者经过服药、推拿等治疗后部分患者能够缓解,但大多起效较慢;有些慢性腕关节、踝关节损伤的患者,多处治疗后还是疼痛不能缓解的,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直到2015年10月的一天,我在《中国针灸》2015年9月第35卷第9期看到由刘农虞发表的《“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临床观察》一文,文章的题目立即吸引了我,也有点怀疑,当真针刺有即刻镇痛的效果?即刻镇痛后能维持多久?我带着种种疑问认真地阅读了这篇文章:文中介绍了筋针的操作方法及治疗结果:“使用一次性筋针按照“以痛为输”的取穴原则,根据损伤部位,每处循筋选取1~3个压痛点或筋结点为筋穴。常规皮肤消毒后平刺进针,沿皮透刺13~25MM.如果患者疼痛无明显减轻,可调整进针角度和方向,直至患者痛处减轻。治疗结果:经筋针治疗后,颈、肩、肘、腕、腰、臀、膝、足踝各部位VAS评分均明显下降,提示筋针对各部位软组织损伤均有即刻镇痛效果……”。带着疑问和怀疑,我在随后的工作中
尝试着用文章中提供的方法给患者治疗,没料到的是第一天就有几个患者收到即刻镇痛的效果,使我欣喜不已,但也有效果不好的。于是又反复研读这篇文章,但仍有许多疑惑不解。庆幸的是在2015年的12月份刘农虞教授在南昌举办了“筋针”培训班。期间老师非常详细的给我们讲解了“筋针”的由来、从理论到实践操作、注意事项、分病论治、引经据典、答疑解惑。培训后我信心满满,更坚定了我运用筋针疗法为广大患者治疗软组织损伤性疼痛的决心。回到单位后,我运用筋针疗法治疗了大量患者,有许多急性疼痛患者,如严重落枕、急性腰扭伤的患者,来时痛苦溢于言表,甚至哇哇大哭的,筋针治疗后即刻疼痛减轻一半以上,能自如活动脖子、腰部,痛苦表情立马烟消云散,直呼神奇,甚或与旁人谈笑风生;又如多年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上、下楼疼痛明显甚或要拄拐行走,筋针治疗后即能扔掉拐杖行走,也能爬楼了;再如腕关节、踝关节损伤后疼痛数月未愈,筋针1至3枚后疼痛即刻减轻七、八成。病例不胜枚举,其中有例病例对我影响最深:患者70多岁老年女性,因腰部疼痛活动受限3天,加重1天来诊。查体:患者腰部肌肉紧张,腰椎两侧多处及腰5棘突压痛明显,腰椎轻度侧弯,前屈10°后伸0°,左右旋转5°,上下床以及翻身困难。X线片提示;腰椎退行性变,腰椎骨质增生。于腰部压痛点及筋结点行筋针6枚治疗后嘱患者下床活动,患者即刻感觉翻身、下床时疼痛明显减轻,且能自如旋转和屈伸,当场其家属及旁人大呼神奇。患者述疼痛减轻八成,连续筋针治疗3天后,所有症状消失,并分别于治疗后1月、3月随访,疼痛未再发作。


治疗室已经容不下日益增长的患者 


 

短短数月应用筋针,在解除患者痛苦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病患的好评,更多的患者口口相传,患者数量成倍增长,很快两个治疗室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院领导看到了筋针治疗软组织疼痛的确切疗效,为我科增加了人员,扩大了治疗室,筋针疗法2016年度获得了医院新技术新项目评比中获得第三名。3月份招聘了个助手,结束了我12年的单打独斗工作状况,与此同时医院终于要成立康复科,想想去年院长还跟我讲,现在医院场地有限,科室成立要等好几年后搬了新医院再建,变化也真快啊!7月份医院正式任命我为科室负责人,在筹备了近半年后,今天场地、设备、人员都基本满足条件。目前科室有7个人,三个医师,四个治疗师,住院患者与神经内科共护理单元。我也可以放心收治病人了。筋针疗法在2016全国精诚中医论坛暨全国特色针法手法与经方应用交流会中获中医特色针法一等奖。
想想这些变化,我非常庆幸能在《中国针灸》上悦读了这篇《“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临床观察》,在此感谢《中国针灸》,特别要感谢刘农虞教授无私把筋针疗法传授给我们。感恩!




科室新成立的康复治疗大厅


有关经筋理论、临床研究发表的论著整理


有关经筋理论、临床研究发表的论著

专著

[1] 刘农虞等. 筋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6
[2]冯淑兰,贾春生.刺法灸法学 [M]科学出版社,2017.8 北京 编委

持续更新中......


论文

[1]刘农虞. 谈“以知为数”[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6):67
[2]刘农虞. 议“燔针劫刺”[J]中国针灸,2013,33(S1):102-104
[3]刘农虞. 深刺犊鼻、内膝眼穴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0) 857-858
[4]刘农虞. 析“以痛为输”[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55-57
[5]刘农虞. 得气与气至[J]中国针灸,2014,34(8):828-830
[6]刘农虞等. 筋针对112例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香港中医杂志,2014,9(4)65-68
[7]刘农虞. 筋针治疗筋性耳病临证体会 [J]香港中医杂志,2015,10(1)62-64
[8] 刘农虞. 经筋与卫气[J]中国针灸,2015,35(2):185-188
[9]刘农虞等. 筋针治疗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5,35(9): 927-929
[10]刘农虞 .经筋理论指导诊治盆腔疾患的新思路[J]中国针灸, 2015,35(S1):72-74
[11]刘农虞 .筋针治瘖病案感悟[J]中国针灸, 2015,35(S1):91-92
[12]刘农虞. 筋针的作用机理探析 [J] 中国针灸,2015,35(12):1293-1296
[13]刘农虞. “筋脉系统” 假说 [J] 中国针灸, 2017,37(1):79-83
[14]刘农虞等. 皮纹网眼无痛进针法[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7) 870-871

持续更新中......


通讯作者:

[1]李秀珍,陈海勇,郑晓,刘农虞.针刺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J].中国针灸, 2014,34(9): 933-40
[2]张亦廷,刘农虞.经筋针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文献研究[J]中国针灸, 2015,35(S1): 102-10
[3]叶婷欣,刘农虞.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J]中国针灸, 2015,35(S1): 111-19

持续更新中......


其他医师发表有关筋针论文

[1]岑康远.筋针疗法临床应用特点浅析[J]中国针灸, 2015,35(S1): 38-9
[2]丁皞.刘农虞教授筋针学术思想[J]中国针灸, 2015,35(S1): 56-8
[3]孟醒,齐淑兰.左肩肌筋膜损伤案[J]中国针灸, 2015,35(S1): 87
[4]庄文俊.痛风案[J]中国针灸, 2015,35(S1): 89
[5]庞青民,赵欲晓.筋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J]中医正骨,2017,29(3)36-37
[6]邓小玲,王彦军.筋针疗法配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 ,16(12)19-20
[7]胡晓妹,伍果美,唐学等.筋针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5) :100-101
[8]万钟,黄平.筋针联合整脊疗法治疗颈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7,32(22): 3296-3298
[9]潘富伟,李真.筋针疗法联合推拿治疗网球肘78例[J]中医研究,2017,30(4)57-59
[10]姚芬芬,罗军,刘娇等.筋针针刺扳机点下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17,42(5):449-453
[11]蒋爱勇.“筋针”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28例[J]中国针灸,2018,38(5)533-534

持续更新中......


無痛針刺、鎮痛新法(醫理 -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

無痛針刺、鎮痛新法(醫理 -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


隨著電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加上運動量不足,研究顯示有六成人出現肌肉骨骼系統疾病,包括頸痛、肩痛及背痛,亦有研究顯示九成七受訪市民有「亞健康」狀況,最普遍的症狀為眼睛疲勞、腰痠背痛。疼痛逐漸成為都市性疾病,並呈年輕化趨勢,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一旦患有急慢性疼痛病症,普遍人大多借助消炎止痛藥物施行紓緩治療。但不少患者由於擔心長期服藥會帶來毒副作用,希望能接受既無毒副作用又能鎮痛的治療方法,為此會選擇物理治療等療法。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傳統醫學──針灸療法由於在鎮痛方面具有明顯作用且無毒副作用而漸被世人接受,但仍有部分市民「談針色變」,恐懼針刺的疼痛或「得氣」等特殊感覺而畏懼針刺。

為了檢驗針刺的鎮痛效果,同時改變市民對針刺的恐懼心理,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開展一項「針刺對軟組織損傷即刻鎮痛效果的臨床觀察」的研究,經過兩年臨床研究觀察,結果顯示針刺對不同部位的痛症均有明顯的即時鎮痛效果,每次針刺後可即時減輕痛苦約50%。尤其是此種療法是在傳統針刺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患者幾乎在無痛狀態下接受針刺,並取得顯著鎮痛效果,這對部分恐懼針刺的患者來說是個福音。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中醫藥系列之十一)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中醫藥學院教學顧問劉農虞


悦读《中国针灸》筋针系列论文有感

“悦”读

-------悦读《中国针灸》筋针系列论文有感

杨医生 山东济南

悦:乐也,又服也。《尔雅.释诂》是这样对悦字进行注释的。这也是我在阅读刘农虞教授在《中国针灸》发表的有关筋针系列论文后最强烈的感受。
我是一名西医,近年来在诊治运动神经系统、软组织损伤疾病时对于病情的无法改变,症状的无力改善的现状感到孑然四顾,心中茫然。偶然,我在查阅资料时看到了刘农虞教授发表在《中国针灸》有关筋针的系列文章。在连续通读后,豁然开朗,从教授的文章中找到了一条通往治疗的大道。
刘农虞教授的有关筋针疗法的系列论文(见附件)是以《灵枢.经筋》为典,其方向则是“以知为数”,结合卫筋学说在临床的具体有效应用的论述。《经筋与卫气》一文阐述了经筋与卫气的关系。经筋遍布周身,禀受卫气。受卫气之所用,赖卫气之所养而强。卫气则依经筋之所输,从而慓疾以致“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固于筋”。可谓有车有辙。《筋针的作用机制探析》我感到是在上篇基础上以筋针为导,宣卫气,舒经筋,从而实现“以知为数”“气至乃休”的治疗效果。刘农虞教授及其团队历时一年,140例软组织损伤病例,对筋针治疗676例次的分析观察统计中给出了扎实可信的数据,令人信服。这也使我在阅读《筋针对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临床观察》一文后对刘教授研发的筋针倍感其妙。文章中对于经筋与经脉的简短说明,也为我这个中医的门外之人清除了以往的混沌,更清晰的认知到病之所在对于治疗之术应用的重要性。后又阅读《经筋理论指导诊治盆腔疾病的新思路》《筋针治喑病案感悟》两文,又进一步打开了我对筋针治疗筋性腔病和筋性窍病的诊疗思路,坚定了辨位施治的理念,也体会到筋针的严谨。
五月我赴金陵亲听教诲,课上刘教授辨证务实,从经典中剖析理论,从实例中印证经典,所用经典皆是脱口而出,其熟悉程度可见教授苦读之勤,这使我印象深刻。筋针实例体会时,我有幸感受,无感进针,无感得气,气至筋柔的体会让我感得此行有幸!返济后,我便拿起筋针运用刘教授所授之术行之,效果甚好,病患纷纷邀我治疗。所在单位也因此对我更加培育,这皆是筋针之功。(附肩周炎筋针一次前后对比)
筋针之缘皆因阅读教授文章而结,筋针系列文章使我感受到中医经典的博大精深,寥寥数语便将病因病机交代的很是清爽,所用所述信手拈来,由此可见教授深厚的经典功力,亦是教授心血的呈现。
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对于以往经筋疾患的不解和无措皆在通读刘农虞教授所著文章中释解了,收获良多,甚悦!!

附: 《中国针灸》发表的有关筋针的论文
[1] 刘农虞. 议“燔针劫刺”[J].中国针灸,2013,33(S1):102-104
[2] 刘农虞. 得气与气至[J].中国针灸,2014,34(8):828-830
[3] 刘农虞. 经筋与卫气[J].中国针灸,2015,35(2):185-188
[4]刘农虞. 筋针治疗软组织损伤即刻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2015,35(9): 927-929
[5] 刘农虞 .经筋理论指导诊治盆腔疾患的新思路[J].中国针灸, 2015,35(S1):72-4
[6] 刘农虞 .筋针治瘖病案感悟[J].中国针灸, 2015,35(S1):91-2
[7] 刘农虞. 筋针的作用机理探析 [J] .中国针灸,2015,35(12):1293-5
[8] 刘农虞. “筋脉系统”假说 [J] .中国针灸,2017,37(1):79-83

悦读《中国针灸》 知其术明其道

悦读《中国针灸》 知其术明其道

阅读“筋针的作用机制探析”与“筋脉系统假说”二文感悟

肖医生 广西中医药大学三附院柳州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副主任医师


《中国针灸》是中国乃至世界针灸界公认的权威期刊,自创刊以来,一直伴随针灸人的成长与进步的,我一直十分喜欢阅读该杂志的“学术争鸣”和“理论探讨”这两专题的内容。
我一直从事中医内科风湿病的诊疗工作,临床使用中药汤剂治疗,但经常遇到治不好的病人。之前由于对针灸学习不深和领悟不够,运用针灸治疗没有令人信服的疗效而较少应用,直到阅读了刘教授在《中国针灸》 2015年12期“学术争鸣”的《“筋针”的作用机制探析》一文 和2017年第37卷第1期“理论探讨”的《“筋脉系统”假说》这两篇文章,对筋针产生了浓厚兴趣,试用临床常有惊喜,为此专程到南京中医药大学拜访刘农虞教授学习筋针疗法,在他的指导下学习并见识了筋针之安全无痛无感速效等特点,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观刘教授运用筋针治疗诚然如此!以前,读到此句,只是草草而过,似乎是懂的了,似乎是在说要“气至病所”,然后效果会比较好,至于如何好呢,就完全不经心了。观老师筋针治病速效,方才明白原来古人说的“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内涵。究其原因,刘教授告诉我“卫气是广泛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主要体现为阳气的温热、运动作用。具有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气慓疾滑利),维持体温(温分肉)、皮肤...筋针松解经筋,改善局部供血,组织器官得到濡养”这就是《内经》“在筋守筋,在骨守骨”之意,古人是智慧的,他们很早就懂得了这个道理,可惜我们现在很少有人重视。
自己学习回来反复思考,尤其综合这两篇文章里所述,令我对“经筋”、“筋脉”、 “筋针”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文中从经脉和经筋各自的生理、病理、诊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经脉受阴血而营,经筋禀阳气而柔;经脉逆顺线性循环,经筋向心带状循布;经脉表里内外相贯,经筋结合筋骨联动;经脉属络脏腑,经筋维稳脏器;经脉营养五官,经筋润运九窍;脉为营,筋为刚;经脉强调虚实,经筋重视寒热;经脉病深重复杂,经筋病轻浅单纯;经脉病难疗效慢,经筋病易治效速,可见,经脉与经筋是既有联系更有区别的二大网络系统,由此提出了"筋脉系统"假说。"筋脉系统"由脉络系统和筋皮系统两部分构成,将与营血相关、具有输送气血、传递信息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脉络系统和与卫气相关、具有主管运动、保卫机体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筋皮系统联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筋脉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病学说”,即将疾病分为脏腑病、脉络病与经筋病三类,分而治之。
筋针对经筋病治之有效,“筋针”诊治疾病主要集中于经筋病变。经筋类似于皮下浅深筋膜,与卫气密切相关;筋病乃卫气不足,邪气郁结卫气所致。筋针以浮而浅刺、定向透刺、无感得气为特点,治疗筋病以宣导卫气、疏调经筋为取效关键,使卫充邪去,从而实现治疗筋病的目的。
刘教授潜心研习经典,结合30多年临床实践而研发的“筋针”,其不唯“筋针”之术,强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即知其术更要明其道,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经典医术,弘扬国粹筋针,充分体现古代医家 “大道至简”的睿智。
学习回来,反复研读刘教授在《中国针灸》发表的有关筋针的文章,结合临床揣摩实践,每每获得奇效。例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逐渐探索运用中医首辨病,次辨病位(皮、肉、筋、骨、脉)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方法。并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对筋针调压进行了临床探索。患者述3年前因负重后出现腰疼,在当地医院诊断骨质疏松,并予补钙及抗骨质疏松治疗,近月半来腰部扯痛,久行久坐起立时胸腰部扯痛,时感后背跳痛感,时有头晕胀,无头痛无恶心呕吐,不能提重物,翻身时感困难,脉弦细。检查:血压178/95mmHg,T7-L1,L3-L5棘突压痛,两侧腰肌紧张且压痛,直腿抬高70度,自觉膕部牵扯,4字试验阴性,俯卧位后伸抬高大腿诱发腰部扯痛。诊断:胸、腰椎退变,足太阳筋病 筋骨型。治疗:循足太阳经筋腰部寻及筋结痛点,筋针治疗,配合动筋激卫,留针30分钟后,胸腰部扯痛明显减轻7成,头晕缓解,复测血压154/83mmHg。其后探索了多例高血压病患,筋针均发挥了调整血压的效用。
喝水不忘挖井人,感谢《中国针灸》杂志社及全体编辑老师辛勤工作,感谢刘农虞教授在传承古训基础上又开拓创新的筋针疗法。

卫筋学说阐释皮下浅筋膜埋线(悦读《中国针灸》“经筋与卫气”篇有感)

卫筋学说阐释皮下浅筋膜埋线

---悦读《中国针灸》“经筋与卫气”篇有感

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医师 卢医生

2015年10月在常州“中医针灸临床创新与实践研讨会暨微创埋线技术与临床应用有奖征文大赛颁奖大会”上初次听了刘农虞教授的《经筋理论与筋针疗法》的讲座,简单了解了筋针疗法。刘老师是我1985年在南中医读书时的腧穴老师,见到老师和聆听他的讲座感觉很亲切。临床试治于各种病症如肌筋膜炎、落枕、网球肘、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以及咽部疼痛、异感等,均如刘教授所言“症状减轻50%以上”,有些患者甚至症状完全消失。于是心中渴望能有系统学习的机会。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2016年7月终于有幸在母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参加了首次举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筋针疗法及针灸技术创新培训班”。老师在培训班系统讲解了经筋理论与知识,筋针疗法特点与临床研究,筋针诊治步骤等内容。因笔者自2004年一直致力于埋线美容、美体及亚健康调理,故临床采用筋针方法获效后多再皮下浅筋膜埋线以固效,因此具有更好的近远期疗效。
《中国针灸》杂志是笔者1990年工作以来一直阅读的专业杂志,虽然医院图书馆一直订阅,但是为阅读、查询方便,自1991年就个人订阅,至今没有中断过。有时因为工作、世事繁忙好久才翻阅,但是每年医院图书预定时都不会忘记,已然形成了一种情结。
此次“第四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中,受刘老师引导认真阅读了其发表在《中国针灸》有关筋针的系列文章,联系个人临床,对《经筋与卫气》篇颇有感触。《经筋与卫气》一文阐述了经筋与卫气的关系:“经筋禀受卫气,始发于足太阳;经筋受卫气于四末,数筋并发;经筋乃卫气输布之处;”由此提出了卫筋学说。
以下就文章内容和个人临床实践阐释卫筋学说对皮下浅筋膜埋线之指导作用。

1.面部皮下浅筋膜埋线美容与整体调理

在头颈,手足三阳六筋经颈(项)上结头面,其中足太阳、少阳、手三阳上达头角,足太阳、阳明结于鼻,足三阳与手太阳、少阳属目,手足少阳与足阳明、手太阳循结于耳,与口齿相关的经筋有足阳明与手太阳、少阳,结于頄(顺)的经筋有足三阳与手阳明,结于颔的经筋有手三阳与足少阳,与面颊联系的经筋有手足阳明与手少阳。
面部是人体气血外荣的集中部位,手足三阳六筋皆上结头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可见头面与全身经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诸阳经皆循行于面部,头面部为诸阳之会;面部还是任督二脉交接部位,任脉主一身之阴,督脉主一身之阳,面部埋线可以整体调整阴阳平衡。面部相当于人体的末梢,刺激面部经络、腧穴,既有局部美容作用,更有全身调整作用。如刺激面部胆经、胃经后,许多患者食欲下降、乳胀减轻。
正如《灵枢·本藏》所言:“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面部皮下浅筋膜埋线对于额部、眼角早生皱纹,面部皮肤松弛,眉梢、外眼角下垂,嘴角下垂,面颊松弛下垂,下颌部下垂,鼻唇沟加深,双下巴、眼袋等,均有较好的改善皱纹,饱满提升效果。线体刺激皮下浅筋膜,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面部微循环,达到活血化瘀,美白靓肤,改善痘印,消除色斑效果;还可以调整位于其中的汗腺、皮脂腺功能,使皮肤既不干燥,也不油腻,柔润有光泽。

2.五脏加膈俞、五神加膈关浅筋膜埋线调理亚健康

足太阳膀胱经是经脉中分布最广、阳气最盛的经脉,其禀受“出于下焦”之卫气,足太阳经筋有赖于足太阳经脉的温养补充,足太阳经脉之阳气强弱直接关系到经筋之刚柔强健,故《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灵枢•经筋》记载十二经筋则始于足太阳之筋。
笔者临床经常运用足太阳膀胱经五脏加膈俞、五神加膈关埋线调理亚健康。人体以五脏为中心, 五脏之中,任何一脏的病变,除与本身有关,还存在着他脏对其的影响,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子母相生的多种关系,就五行生克理论,肝、心、脾、肺、肾五脏中任何一脏与其它四脏之间都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因此任何一脏出现功能性、器质性病症,日久都可能导致其它四脏出现病症。本着中医整体观和针灸双向良性调整作用,临床多选取背部五脏俞、五神穴整体调整五脏功能。《素问·宣明五气篇》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神魂魄意志是高级生命活动 , 除了与五脏密切相关外 ,彼此间还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协调一致关系 ,一旦彼此间的协调关系被破坏, 即可导致神魂魄意志失调,产生情志病证,情志病实际上是神 、魂 、魄、意、志 五种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失常的统称 。
五神穴即背部膀胱经外侧线的与五脏背俞平行相应的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五穴。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方》云:“凡诸孔穴,名不虚设,皆有深意。”五神穴可以调节五脏气血和情志。临床主要用于涉及五脏功能失调,伴有情志方面的病症如失眠多梦、慢性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

3.督七针扶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督脉沿背部中线循行, 总督一身阳气, 为“阳脉之海”; 通调人体所有脏腑阳气的主要通道,《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临床对于阳气虚衰的病症如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病症等,均选取以下督脉7穴:大椎穴, 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中枢穴,命门穴,腰阳关穴,从穴位下1厘米向上沿督脉皮下浅筋膜植入线体,经常获得桴鼓之效。
就穴位解剖位置而言,此7穴几乎都是间隔一个椎体,采用适当长度的针线,可以通调整个督脉,具有很好的扶助阳气,保健养生作用。

4.卫筋学说对皮下浅筋膜埋线的理论指导作用

经筋与卫气密切相关,涉及生理、病理,乃至诊疗等方面。……其禀受四末“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痹论篇》)之卫阳之气的温养。
“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灵枢•邪客》)
近几十年来,针灸临床涌现出多种浅刺疗法,如腕踝针、浮针、 皮内针、皮下针、筋针等,从解剖学来说,筋针疗法的作用部位在浅筋膜层,浅筋膜是位于真皮和深筋膜之间的一层脂肪膜性结构,是疏松的结缔组织,又称皮下组织,见于整个机体与深筋膜之间,以人体第二道防御系统而著称,对皮肤起到保护、支持和营养的作用,同时维持机体的功能活动和新陈代谢。浅筋膜中有汗腺、毛囊、皮脂腺、神经、血管及淋巴管,汗腺分泌汗液和体内代谢产物,皮脂腺分泌皮脂,可润泽毛发和皮肤。皮脂与汗液可形成乳化脂类薄膜,起到屏障作用。浅筋膜层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日受重视,此不赘述。
卫阳之气是精神中枢与外周经筋相互联系的重要媒介,对精神和经筋都有动态的调养作用。大脑精神不足,功能低下时也会影响筋络结构与整体功能状态。
卫气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依照卫筋学说行皮下浅筋膜埋线,可以提高人体自我调整修复能力,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美容保健作用,因此对临床常见的亚健康病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总之,《经筋与卫气》篇让我们重温《内经》经典,使我们明白针灸理论尤其是经典理论,与临床实践并不脱离,指导性很强,关键在于正确解读与传承。

悦读《中国针灸》 细品“经筋有卫”(读刘农虞教授《经筋与卫气》)

悦读《中国针灸》 细品“经筋有卫”

——读刘农虞教授《经筋与卫气》有感

王耀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我从事针灸的临床与教学工作已有8年,在针灸临床门诊工作中,运用传统针灸的方法虽然取得了还不错的临床效果,但仍然对不少病症效果一般,特别有些疼痛还不能即刻缓解;此外,传统针灸刺激中的疼痛与酸胀麻重的感觉,有些病人会感到惧怕和不适,这也给针灸临床实际运用中带来困扰。在困惑与无奈中摸索了几年之后,有幸与筋针的结缘,为我的针灸临床视野新打开了一扇窗。
我是2015年10月初次接触筋针,2016年7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的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筋针疗法暨针灸创新技术培训班”上正式系统学习了筋针疗法,其后将筋针运用在门诊临床工作之中,至今一年有余,深感筋针疗效之好。筋针的皮下浅刺、无感得气、简便速效,在当下的临床实际运用中非常具有优势,这就不得不让我深思,为什么筋针会这么好?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研读了筋针研发人刘农虞老师在《中国针灸》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筋针的系列论文,其中他在2015年2月《中国针灸》杂志上《经筋与卫气》一文中指出:“经筋禀受卫气,始发于足太阳;经筋受卫气于四末,数筋并发;经筋乃卫气输布之处;卫气与邪气相合则筋痹。经筋与卫气密切相关,体现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对经筋病的诊疗具有指导意义。”可见,刘老师非常重视经筋与卫气在筋针临床诊疗中的作用,我也越来越体会到对于经筋与卫气的理解,有助于筋针学术的进一步发展、临床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需要沉下心来去细品“经筋有卫”。


从筋针的命名不难看出,筋针与经筋关系密切,但长久以来我们对于经筋的重视远远不如经脉,这一点值得我们去反思。《黄帝内经》中保留着中医学对筋的认识和对筋病规律的总结提炼。《灵枢·经筋》与《灵枢·经脉》对举并论,提出对筋的分布循行、发病、传变扩延规律、治则、治法的集中总结。从《灵枢·经筋》可见,筋病主要以循筋疼痛、支挛转筋为主,其次也涉及筋性腔窍之疾。而早于《黄帝内经》的针灸经脉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所述经脉循行、主病与《灵枢·经脉》接近,但也有不少差异,有的循行论述甚至完全相反。与之相比,《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在经脉排序、循行方向、不入脏腑、互不衔接、主病等诸方面更接近于《灵枢·经筋》。它们的相似性说明经筋、经脉的源点是共同的,而且经筋更接近于这一源点,所以必须重视对经筋理论的研究。刘老师以痛为腧、以结为腧、以舒为腧,来寻找筋针的进针点即筋穴,中医强调:“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如果能够对经筋的分布循行,发病传变规律把握好的的话,就可以顺利找到这些反映病症的关键点,从而达到《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拔刺、雪污、解结、决闭”之效。
筋针良好的效果,除了基于经筋理论,刘老师还特别提出了卫气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在筋针治疗疼痛时经常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邪气驱散,气血通调,自然“通则不痛”,而“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血通调首先是气的调达,那么最先能调达的气,最先能驱散邪气的气是什么呢?我认为应当是卫气,《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运行于脉外的气。卫有保卫、卫护之义。与营气相对而言,卫气属阳。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下焦,行于脉外,其性慓悍,运行迅速而滑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作用。卫气不固和营卫不和都会导致疾病发生。卫气主要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慓悍滑疾的部分。《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它的活动力很强,流动很迅速,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于脉外。卫气运行于皮肤、肌肉之间,能温养肌肉、皮肤;卫气熏于肓膜,散于胸腹,五脏六腑得到温养。卫气不但能温养内外一切脏器组织,而且具有滋养腠理,开阖汗孔,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灵枢·本藏》认为:“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概括了卫气的主要功能。可见,卫气的慓疾滑利,行于脉外的特性与筋针的作用特点十分贴合,卫气行于脉外,它的速度不受到脉管的限制,会很迅速,它的慓疾滑利可以强有力的驱散外邪,所以筋针能够在皮下无感得气取得速效。此外,《灵枢·禁服》提出:“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知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审查卫气,为百病母。”从“审查卫气,为百病母”不难看出,古人早已认识到卫气在疾病起始环节的重要作用,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调节卫气不失为针灸治疗疾病的一条新思路,而且可以扩大针灸治疗疾病的范围。
那么,如何调动激发卫气,是筋针取效的关键点之一。我想,刘老师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卫气虽然没有固定的通路,但是与经筋和皮部密切相关,所以在筋针施治的过程中除了根据经筋的分布循行发病规律寻找筋结点进针外,还可以病人主动带针运动或在医生的手法帮助下被动运动,从而达到“动筋激卫”的效果。除此之外,我想筋针的优势还在于形神同调,医患互动。《九针十二原》强调:“上守神”、“上守机”,可见,神、机为要。医生之神,贯穿于诊断、制定方案、施术之中,病人之神,在筋针进针、行针、动针、取针过程中可以较传统针灸刺激更为有效的调动,筋针的诊疗过程充分体现了医生与病人的配合,通过调神,也是激发卫气的有效途径。
阅读《中国针灸》杂志刘农虞老师的经典论文,的确是一件愉悦之事,而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把“经筋有卫”灵活运用于临床,那细细品来则更是津津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