燔针劫刺(《中国针灸》2013年8期)

议“燔针劫刺”

刘农虞

(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中国香港)
[摘要] “燔针劫刺”历代医家主要有二种解释,即温针及火针。笔者认为以往对“燔针”的解读,重点对“燔”字进行了注解,而忽略了对“针”的解释;同样对“劫刺”的注解,主要对“劫”字进行了解读,而忽略了对“刺”解释,这样注解不够全面,对“燔针劫刺”的内在深意难以正确理解。燔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是指针具,燔针,与焠针均是经过特殊热处理(焠火)的特制的刚性更强或易于导热的一类针具,广义是指针法。而“劫刺”是强调燔针采用劫刺之刺法能劫夺病邪的治疗效果。“燔针劫刺”,其意为:采用燔针,“以痛为输”,使用劫刺之刺法能劫夺病邪,达到“以知为数”之快速见效的针法,主要应用于经筋十二痹症。其中燔针采用焠刺之刺法,主要适用于寒急之筋痹。
Discussing “FanZhen Jie Ci(燔针劫刺)”
Liu Nong Yu
(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KSAR)
Abstract: There are 2 kinds of interpretation of “Fan Zhen Jie Ci(燔针劫刺)”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Wen Zhen(温针)and Huo Zhen(火针). In my opinion, the interpretation focus Fan(燔), but not Zhen(针);also Jie(劫), but not Ci(刺) . This kind ofinterpretation is not clear enough. The meaning in depth of “FanZhen Jie Ci(燔针劫刺)” should be shown. Fan Zhen(燔针)canbe understand in general or special. In special, Fan Zhen(燔针)givethe meaning of needle(tools). It is proceeded by a special procedure called CuiHuo(焠火), which can enhance the strength and theconductivity. In general, FanZhen(燔针)give the meaning of a kind of needling method. Jie Ci(劫刺)emphasize Fan Zhen(燔针)usingJie Ci(劫刺)needling methods to remove the Bing Xie(病邪)(cure the disease). “Fan Zhen Jie Ci(燔针劫刺)”should give the meaning that using Fan Zhen(燔针)as“ the pain site as the acu-point,(以痛为输)”with Jie Ci(劫刺)needling methods to remove the Bing Xie(病邪).
Yi Zhi Wei Shu(以知为数) ,the quick observable therapeutic effect, should beachieved.
It is used in 12kinds of musculature zone diseasesmainly. Fan Zhen(燔针)usingCui Ci(焠刺) can be applied in the musculature zone disease, Han Ji(寒急),cold.
[关键词] 燔针劫刺;焠针;焠刺;经筋;经筋疗法

近几十年来中医对经筋理论与经筋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尤其是在针灸、推拿、骨伤学界,并相继成立了各级经筋学会,为经筋与经筋病的研究、交流提供了平台。学界一致认为经筋理论指导下诊治的经筋病有别于经脉病,她随经脉分布,受经气濡养而发挥“主束骨利机关”的作用。其病变主要表现为“筋急”“筋纵”二类,其治则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我从事针灸工作近30年,观之针灸临床,经筋病是主要的一类病证,为此近十多年来转向经筋理论与经筋病的研究,尤其是在经筋病新疗法的研创过程中,对“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中的“燔针劫刺”有些新的认识,与同道商榷。
《灵枢·经筋》中,每一段经筋病的结尾部分都有一段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字: “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 。其中对“燔针劫刺”较“以知为数”较易理解,现代语译没有太大分歧,但有些概念模糊,不利于经筋刺法的应用与发展。有必要对有关概念加以说明。
综观历代医家有关对燔针的注解,主要有三种解读:一是认为燔针是火针的别名, 如元·杜思敬《济生拔萃》和明·杨继洲《针灸大成》皆曰:“ 火针, 一名燔针” 。 清·郑梅涧《重楼玉钥》曰: “ 火针者, 即古人之燔针也”。二是认为燔针是温针之法,明吴寮《针方六集》对“ 燔针”的解释: “ 燔针者, 内针之后, 以火燔之暖耳,不必赤也。”三是认为燔针是温针,焠针是火针之法。如《素问·调经论》曰: “病在筋, 调之筋; 病在骨, 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病在骨, 焠针药熨。”为此《类经》更明确解释: “ 燔针者, 盖纳针之后, 以火燔之使暖也。此言焠针者, 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之, 不但暖也, 寒毒固结非此不可, 但病有浅深, 故圣人用分微甚耳”。即燔针者温针也,焠针者火针也。不论火针还是温针,均与火热有关,其义均源自“燔”字。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说: “燔, 爇也。从火, 番声。”其语意有三: ①焚烧。《韩非子·和氏》:“燔(诗)、(书)而明法令, 塞私门之请, 而遂公家之劳。”②烤; 炙。《广韵· 元韵》云: “燔, 炙也。”《诗·小雅·瓠叶》云:“有兔斯首, 炮之燔之。”毛传:“毛曰炮, 加火曰燔。”③通“膰”。古代祭祀用的烤肉。《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云:“公胜夏从寡君以朝于君,见于尝酎, 与执燔焉。” [1]其义源自“焚烧” [2]。
而有关“劫刺”的注解意见较为统一。明张介宾《类经》曰: “燔针, 烧针也。劫刺, 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淮南·精神训》曰: “ 不可劫以死生。” 高诱注曰:“劫, 迫也”。 劫刺, 当是指以温热之气迫使寒邪消散的刺法[3]。
笔者认为:以往对“燔针”的解读,重点对“燔”字进行了注解,而忽略了对“针”的阐述;同样对“劫刺”的注解,主要对“劫”字进行了解读,而忽略了对“刺”解释,这样注解不够全面,对“燔针劫刺”的内在深意难以正确理解。
综观《内经》,其中出现了“燔针”、“焠针 ”和“劫刺”、“焠刺”等词语。究竟四者的关系如何?尤其是对“针”与“刺”概念如何解读? 

  重温《内经》,针与刺有不同的概念。“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是指针具,如九针,《灵枢·九针十二原》曰: “毫针,长三寸六分”等。广义是指针法,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毫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灵枢·九针论》:“七者 ,星也。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者也。”《灵枢·九针论》:“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灵枢·官针》:“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灵枢·刺节真邪》:“刺寒者,用毫针也。”《素问·针解篇》:“七针益精。”等。此不仅提到了毫针的形状,还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方法与适应症,故为针法。而“燔针”与“焠针 ”,在《内经》中由于未有“燔针”、“焠针 ”的具体描述,故后世出现了多种解读,且多集中在对“燔”、“焠 ”字的注解,认为“燔针”是温针、“焠针 ”是火针,“燔针”治筋痹、“焠针 ”治骨痹之针法。《素问·调经论》曰: “病在筋, 调之筋; 病在骨, 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病在骨, 焠针药熨”。如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曰: “ 十二经筋, 感寒湿风三种之气所生诸病, 皆曰筋痹,筋痹燔针为当, 故偏用之”。)但对狭义的针具未有进行考证。

  “焠”, 《玉篇》曰: “ 火入水也。” 大多解读为,烧针后再刺, 即火针之法。而在《辞源》中解释为“焠,以燃炽的金属纳水中,使之坚硬,叫焠,通作淬。《史记·天官书》:火与水合曰焠 ” [4]。《辞海》解“淬亦作焠,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刚。《文选·王褒<圣王得贤臣颂>》:“清水淬其锋”,刘良注:“淬谓烧刃令热,浸于水中也” [5]。 可见“焠” 即“焠火”也称 “淬火”,是金属的一种热处理工艺,从现代材质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步骤是控制钢材含碳量的手法,一般用以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强度。通称“蘸火”。以往对“焠针”的解读主要是解释为针刺操作方法,即“焠刺”的刺法,而非焠针。狭义焠针可理解为经过特殊工艺加工(焠火)后更加坚刚的针具。由此联想到“燔针”,是否也是一种通过特殊烧制的针具,以适应临床各种复杂的病情而采用各种不同刺法的需要。如“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目前临床使用的粗银针,小针刀、刃针、长圆针、浮针等,均是比普通毫针刚性更强的针具,以便对浅深层组织采用切割、剥离、扫散等手法以达到治疗筋骨肉痹的目的。

而“刺”主要是指刺法,如《灵枢·官针》中有九刺、十二刺、五刺,分别针对九种不同的病变、十二经病症、五脏相应的病证而设的,其中大部分是刺法,在刺法中又可分为浅刺类、深刺类、刺血类、多针刺类等等,如十二刺中“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八曰短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五刺中“三曰关刺,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等等。部分还提到采用的针具。如九刺中“六曰大泻刺,大泻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所以“劫刺”与“焠刺”应理解为针刺操作方法即刺法。

关于“劫”字, 许慎在《说文》解释说: “劫, 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或曰: 以力止去曰劫”。而“焠”字, 《玉篇》曰: “ 火入水也。”即烧针后再刺(火针),刺之即去的刺法。
有学者认为燔针为治疗寒急之筋痹,不能运用于筋纵之热痹。其依据来自《灵枢·经筋》“焠刺者, 刺寒急也,热则筋弛纵不收,无用燔针。”但结合《内经》条文,《灵枢·官针》曰: “焠刺者, 刺燔针则取痹也”, 以及难以解释为何《灵枢·经筋》中每篇均载有“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经筋治则。笔者认为,这是因“针”、“ 刺”概念混淆的错解。“燔针”具有狭义针具的含义,由此应理解为使用燔针之焠刺的刺法,仅适用于寒急之筋痹,而燔针之劫刺均适用于寒热筋痹。《内经》中针刺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针刺补泻方法,一类是非针刺补泻方法,前者主要适用于营血受损的经脉、脏腑病症,后者主要适用于卫气受阻所致的五体痹症。“劫刺”与“焠刺”为非补泻类刺法。正如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曰:“燔针劫夺之势, 刺之即去, 无迎随出入之法。”故“焠刺”是指“ 火入水也”之烧针后再刺(火针),刺之即去的刺法,而“劫刺”是强调燔针采用劫刺之刺法能劫夺病邪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燔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是指针具,燔针,与焠针均是经过特殊热处理(焠火)的特制的刚性更强或易于导热的一类针具,广义是指针法,“燔针劫刺”,其意为:采用燔针,“以痛为输”,使用劫刺之刺法能劫夺病邪,达到“以知为数”之快速见效的针法,主要应用于经筋十二痹症。其中燔针使用焠刺之刺法,主要适用于寒急之筋痹。

参考文献

[1]李格非,徐中舒,赵振铎,等.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 1042
[2] 胥荣东.《灵枢·经筋》治则简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0):64-67.
[3]吴鲁辉.燔针劫刺之我见[J].江苏中医杂志,2011,43(3): 78.
[4]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
[5]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辞源[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0年8月北京修订第一版
[6] 傅景华等点校.中医四部经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

刘农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