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篇好论文,启发临床思路(读刘农虞《经筋理论指导诊治盆腔疾病的新思路》)

——读刘农虞《经筋理论指导诊治盆腔疾病的新思路》体会及应用

作为做了三十多年西医妇科医生的我,一直自信对女性盆腔疾病有全面的了解和丰富的治疗经验,虽然平时也喜欢中医针灸,但也是四肢穴位和耳部揿针的少量使用;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刘教授的临床案例分享,出于好奇翻看了一下,顿时觉得这是一个浅剌安全的治疗项目,就是不知道疗效如何。通过互联网了解后得知筋针简单易学、针法安全、效果快速,同时又无痛治疗的特点,自学了《筋针疗法》一书和相关论文,开始将筋针治疗应用于临床常见痛症的治疗,绝大多数都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对筋针这个新治疗手段有了初步认识和信心。
女性盆腔疾病因特殊的解剖结构,素来治疗难度大,特别是炎症后、手术后盆腔粘连,常规用药和理疗效果不好,而手术疗法又会导致新的粘连。当我在《中医针灸》杂志中看到刘农虞教授《经筋理论指导诊治盆腔疾病的新思路》后,感到筋针应该对筋性盆病有效果,其中,将经筋病症分为筋性痹病、筋性窍病与筋性腔病。结合筋针临床实践,并将筋性腔病中的盆腔疾患,命名为筋性盆病,为诊治盆腔疾患,从筋入手,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按足太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结于脐,循腹里,结于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足少阴之筋……并太阴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挟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根据如上理论,结合西医解剖中的盆腔诸器官均由筋膜固定,而粘连带亦是纤维组织筋性粘连,属筋性腔病与筋性窍病。
  针对盆腔疾病中盆腔粘连性疼痛的治疗困惑,将筋针应用于治疗妇科盆腔疾病的病例。
例如:筋针治疗输卵管再通术后盆腔粘连性小腹疼痛病例,:患者38岁,于五个月前在某医院行腹部切开双侧输卵管再通术,术后两月开始出现小腹牵扯样疼痛,月经期加重。与饮食、活动无关,不伴有消化道症状。B超、核磁检查都没阳性发现。有盆腔炎病史。阴道未见异常,双合诊双侧附件增厚压痛,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腹壁检查在病人足少阴、足厥阴、足阳明经筋上找到多处条索状筋结点,有轻压痛。初步诊断盆腔术后粘连。根据筋针以痛为输、以结为输原则,循筋取穴(如图)扎上筋针,十分钟后针扎病人疼痛消失,病人大呼神奇。目前病人经七次治疗已经完全没有痛感了。


根据筋针可用于治疗筋性脉病、筋性腔病的特点,我已经将筋针全面应用于妇科腔病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中,逐渐摸索总结。目前已经在盆腔痛症、外阴营养不良、阴道炎等妇科病见到疗效,给医者和病者予信心。我会持续努力,将筋针这个国粹发扬光大,为病患解除痛苦。

陶医师


发表评论